陳俊朗:2000多個孩子的爸爸
2013年06月26日
“陳爸”是孩子們對陳俊朗的稱呼。 14年前,陳俊朗結束了臺北的生意回老家臺東,準備一邊考公務員,一邊做兩個兒子的好爸爸。在這個過程中,他與附近社區的孩子逐漸熟悉起來,許多放學后無人陪伴的孩子經常跑到他的院子里聽他彈吉他、講故事。由此,陳俊朗萌生了創立“孩子書屋”的想法,開始向外界募集書籍、樂器、電腦,并租下一個兩層小樓,建立起書屋。從此,書屋像一個兼具多種功能的“托兒所”,是避風港,也是孩子們快樂學習的天堂,在這里不需要任何費用。在書屋里,除了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外,陳俊朗還幫助他們做好一系列的挑戰式學習計劃,對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發展教學、音樂、運動、服務等活動,讓孩子自尊自信走自己的道路。孩子們口口相傳,來書屋的人也越來越多,陳俊朗成了幾百個孩子的“全職爸爸”。他帶回老家的500萬新臺幣積蓄很快花光。但他常用清代“義丐”武訓興學的故事來勉勵自己:“我不怕死、不怕沒錢,我怕孩子沒有好好讀書,一輩子要過苦日子。” 現在“陳爸”的書屋已擴展到8個,24位教師中有7位是不領薪水的全職志工。書屋填補了家庭的空缺,溫暖了孩子的心房。從創辦到今天,有2000多個孩子在這里快樂成長。在書屋,記者問不同的孩子同樣的問題:“為什么喊‘陳爸’?”答案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因為他像爸爸一樣。”但陳俊朗給自己的定義是“一個暫時的爸爸。”“陪他們走過這一段路,他們還是要回家去,孝順他們自己的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