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名校”壟斷教學資源
2013年07月08日
一些“名校”壟斷了巨大的教育資源,正在成為“財團”,有的利用公辦教育資源大搞“分校”,有的甚至還涉足房地產,逼迫得許多“弱校”舉步維艱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中學在打造“名校”和“名師”過程中,出現了系列變味的怪象,成為“應試教育”的強力推手,擾亂了正常的辦學秩序,嚴重阻礙著素質教育的推行。
“名師”是這樣“煉成的”
近年來,在異化了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名師”趨之若鶩,生怕孩子進不了“名校”、遇不到“名師”。然而,有業內人士透露,當下不少“名師”是這樣“煉成的”:
——生源定成敗。一些學校設立“火箭班”,在百姓眼里凡是此類班級的老師便是“名師”。事實上,很多老師不是因“名”而教尖子班,而是因教了尖子班才“成名”。這些班級的學生成績優秀,誰教他們誰成名。
——補課揚名聲。補課越火爆的教師越容易“成名”,因在校外輔導班接觸的人多,補課教師獲得了廣泛的自我推銷的機會,加上廣告叫得響,甚至平庸的教師也會在一夜之間被譽為“名師”。
——分數來助威。高考、中考成績公布后,教育局和學校往往會張榜渲染,因一次成績而“成名”的教師不在少數。很少有人分析成績背后的緣由,多數人只是看表象,學生考試分數決定教師地位已成普遍現象。
“說穿了,現在想成為‘名師’很容易,要么多帶尖子班,要么多辦補習班,要么大肆做宣傳。”呼和浩特市一位“名校”校長坦言,許多勤勤懇懇育人教書的好老師卻難以“成名”,如今許多“名師”的教學“法寶”是“題海戰術”,他們無論是在校內授課還是在校外補課,都要給學生布置海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反復寫內容雷同的作業。
“前些年的名師都是憑著多年的教學經驗,自己積累編寫一套習題集,按教學進度給學生留作業。”一位校長說,如今五花八門的教輔材料層出不窮,老師們不再研究教科書,主要靠信手拈來的“題庫”給學生布置海量作業,“老師很輕松,孩子遭大罪”。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育的真諦在于老師的人格感召與真知的傳承。”這位校長說,最可惡的是個別“名師”上課“留一手”、課外反復補,下課留習題、課堂對答案。
目前,不少“名師”已染上“補課癮”。有的在補習班里講新課,有的甚至在考試前為補課生“猜題”以“提分”,逼迫更多的學生前來補課。在內蒙古的一些中心城市,校外補習班一節課收取每位學生100元至200元費用的現象并不鮮見。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少“名師”一年的補課收入就“能買一套房子”。
教育專家認為,上述“名師”現象嚴重擾亂了教育秩序,敗壞了師德形象,同時,助推了“擇校熱”,摧殘了學生健康,加重了家長經濟負擔;一旦均衡生源、平行分班,這些“名師”便會大現“原形”。
“名校”搞壟斷“弱校”生存難
眼下,正值新學年到來之前,很多家長已在為孩子上小學、升初中“跑關系”、“走后門”,“擇校熱”又在升溫。
“沒人、沒錢,連片區內的學校都保證不了,真是愁死人了。”內蒙古某大城市市民張云霞說,她家附近一所重點中學每年都要招收大批“擇校生”,她下半年要升初中的兒子恐怕會因此被“電腦搖號”到離家較遠的學校去上學。
“擇校”,一方面是學生在選“好學校”,另一方面是學校在選“好學生”。與張云霞同在一個城市的齊先生告訴本刊記者,他的女兒已參加某初中“名校”地下招生考試并被錄取。他說,許多家長每年四五月份就開始為孩子上學的事“運作”,六七月份進入擇校“白熱化”階段。
有關專家指出,時下“擇校熱”在一些地方呈蔓延趨勢,并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越是中心城市越嚴重,這與“名校”壟斷教學資源密切相關。
“大家都往好學校擠,誰也阻擋不了這種勢頭。”內蒙古教育廳一位干部說,眼下一些城郊學校每班只有三四十名學生,而城市中心的學校每班學生數量龐大,有的多達七八十人,“名校”生源爆滿、“弱校”生源不足已成普遍現象。
專家指出,一些“名校”壟斷了巨大的教育資源,正在成為“財團”,有的利用公辦教育資源大搞“分校”,有的甚至還涉足房地產,逼迫得許多“弱校”舉步維艱,校際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國家“就近免費入學”的原則受到嚴重影響。
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名師
許多學生告訴本刊記者,他們心目中的名師應該是這樣的:一心一意教書育人,不搞“滿堂灌”,能把難點講得淺顯易懂,作業留得少而精;不偏三向四,激勵每一位學生進步,師德良好。
可是,在當今一窩蜂地急功近利打造“名校”的大環境之下,這樣的名師和由這樣的名師支撐的名校并不多見。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華中學是一所“差生”云集的民辦學校,生均中考成績卻連年排名全市第一。這樣的名校又是怎樣“煉成的”呢?
原本在豐鎮市(烏蘭察布市的一個縣級市)教育局擔任副局長的任潤和與多年從事教研工作的閻清隆,因無法撬動公辦教育“填鴨式”教學法,于2004年辭職創辦了這所“自己說了算”的學校,以推行真正的素質教育。第一年,全校招收了92名學生,同時從當地的集寧師范學院招聘了20名應屆畢業生來當老師。
盡管教師是清一色的“新手”,學生入學測試成績均在60分以下,但學校規定學生放學后不許背書包回家做作業,且校長天天在校門口檢查。學校鼓勵學生回家學做家務、玩好、休息好。
“這些孩子基本上是被公辦學校‘放棄’了的‘差生’,家長將他們送到我們這里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孩子們的思想包袱很重,關鍵是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和自信心。”任潤和說,為此,學校首先培訓教師,要求他們注重與學生談心,引導學生立志;授課不準“填鴨”“表演”,而要讓孩子們有一個思考的過程。逐漸地,學校形成了“強心教育”、“養成教育”、“逼思教育”等一整套教育方法,以及“變擦錯為勾錯”、“作業與練習同本”等系列教學“小竅門”。
本來,學校承諾:一個學年后,如果學生成績提高了、家長還想讓孩子繼續來上學,再交1000元的學費。可第一個學期期末統考,豐華中學生均分數位居全市第一,家長們紛紛提前交了學費。此后,學生數量猛增,如今在校生達1000多人。
“你不服氣不行,公辦學校老師認為‘沒救’的孩子,在這里培養了3年不僅能考上重點高中,有的還上了清華大學。”豐鎮市民李彥豐說。
豐華中學2007年第一屆學生畢業至今,在全市統考和中考中,生均成績已連續6年在烏蘭察布市68所中學中排名第一。特別是這里的學生因普遍“會學習”、“素質高”而廣受一些高中名校歡迎。在社會各界的呼聲中,豐華中學去年擴辦的豐華小學,在校生也已達1000多人。
一些公辦學校的“名師”希望前來任教,卻遭到豐華中學的拒絕。“他們來這里根本‘拉不開栓’。”任潤和說,“老師要有良好的師德,打心底里喜歡學生,有能力讓孩子快樂、自覺地學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