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錢少活多沒人愿意干
2013年07月10日
護理嬰兒月入四五千,照顧老人只掙一兩千
同樣是護理,差別就有這么大
養老護理準入沒有“硬杠杠”寧做護士也不愿做護工
截至去年底,武漢60歲以上老年人口137萬。這意味著每6個武漢人中就有1個老人。如此龐大的群體,面臨著日常起居、病痛、孤單等困境。如何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怎樣培養一支訓練有素的養護隊伍?昨天(07月09日),市政協重點督辦加強養老護理人員職業培訓的提案。
養老護工行情不敵月嫂
“同樣是護理,月嫂賺得比養老護理多得多。”一位市政協委員說,現在的家政市場,月嫂更為搶手,而照顧老人的護工就有點受“冷落”。
護工和月嫂的薪水到底差多少?武漢家庭服務業協會顧問關升紅介紹,家政公司的居家保姆一般每月1800元左右,福利院、養老院的護工也只有1000多元。市民政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養老護理人員收入偏低,每月收入在1000元—2200元之間。
月嫂的收入比養老護理人員高出不少。關升紅說,普通月嫂每月可以拿到四五千元,頂尖的月嫂月收入過萬元,而且供不應求。
關升紅分析,出現這種現象,與人們的傳統觀念有關。家庭成員呵護嬰兒,舍得投入大筆資金;老年人自己并不舍得讓兒女請護工,并不愿為此多花錢。
另外,照顧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體力和精力,幫臥病在床的老人翻個身就得花去不少力氣,還要喂飯、擦身,24小時守護。相較之下,月嫂的工作相對輕松。付出相同甚至更少的勞動量,卻可以賺到翻倍的工資,這導致很多家政人員更樂意做月嫂,而不愿問津護工崗位。
養老護理準入沒有“硬杠杠”
勞動強度大、收入少,養老護理人員常常待不住,流失率較大。市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養老護理人員工作年限在1年以內的占42%,1—3年的占30.3%。與此同時,他們整體素質不高,業務技能差,也成為讓人頭疼的問題。
市政協提案中提到,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或是家庭保姆很少有人經過專業培訓,多數人只會做衛生、洗衣服、做飯,他們不會和老人交流,也不會為老人做保健活動,講究飲食的營養搭配和醫療護理等。
全市養老護理人員中,65.5%來自農村,大部分養老護理人員年齡集中在43歲以上,占整體養老護理人員的78.2%。他們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1.9%,制約著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
市人社局、民政局已開展養老護理職業培訓。武漢職工技術學校、同濟培訓學校等7家培訓機構可進行養老護理員培訓。參加培訓的人員需參加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通過后可獲得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
現實是,并非從事養老護理的人員都取得了資格證。全市從事養老服務人員4026人,具有初、中、高級資質的只有1830人。
市勞動就業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還并未將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養老服務人員從業的準入門檻,很多人仍是無證經營。關升紅說,由于用工缺口大,也讓很多養老院、福利院招收了不少沒執證的護理人員。
寧做護士也不愿做護工
已從業的護理人員缺少專業知識,但接受系統培訓的“正規軍”在即將踏入養老護理業時,卻望而卻步。
2009年以來,市民政學校、市供銷商業學校、江漢大學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先后嘗試開設養老護理、老年人服務管理、家政服務等專業,但情況并不樂觀。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2010年武漢兩所職業學校共招到47名學生,但這些學生都在實習時流失了。條件艱苦、工作量大、工作待遇低,讓掌握醫療護理知識的學生寧愿去做護士,也不愿到養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