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居家養老將有服務標準
2013年07月10日
副市長楊文龍昨日(07月09日)連同市人大代表實地調研居家養老服務 有關部門表示
在今年2月召開的中山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黃月紅、吳坤祥聯名提交了《要求加快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議,后被確定為市第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重點建議。按照市民政局早前發布的數據,預計2015年中山市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4萬,其中占有一部分空巢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等弱勢群體,相關代表認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建立健全可靠的養老保障體系,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顯得十分迫切。
昨日上午,副市長楊文龍作為該建議的牽頭領辦者,與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永林、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城鄉規劃局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連同提交本建議的代表黃月紅等,實地考察調研了石岐區的居家養老服務情況,并就中山目前以及未來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情況進行交流,相關單位也書面回復了黃月紅等代表的建議。
代表建議:開展社區養老服務迫在眉睫
黃月紅、吳坤祥兩名代表在提交的建議中指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問題不斷突顯,而機構養老模式又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可靠的保障體系,探索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十分重要的迫切。
他們認為,中山當前的社區養老服務主要存在四大方面的問題,包括家庭養老模式“弱”、機構養老模式“難”、社區養老服務“簡”、社會無償服務“虛”。
對于這些現實情況,他們給出了四條建議,包括健全和落實對老年人的社會福利政策、建立社區養老綜合服務中心、推進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
走訪:護工每天上門為老人做家務
昨日上午,相關人員前往石岐區開展調研,深入大信社區一戶孤寡老人鄭老伯的家中,了解該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情況。
據介紹,該區的社工綜合服務中心是石岐區辦事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在去年7月建立。石岐區通過公開招標,讓中標單位承接居家養老項目的運營,向擁有該區戶籍、年滿60周歲以上,在區內居住的老年人及個別未滿60周歲但無自理能力的人員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對個別因突然發病無辦法自理的孤寡老人設24小時居家照顧。
孤寡老人鄭老伯69歲,社區每天安排護工李阿姨為其提供家政服務,費用全部由該區埋單。對自己接受的居家養老服務,鄭老伯認為很貼心。李阿姨表示,她每天要為6戶老人家提供服務,每戶的服務時間大約1小時,通過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她目前的工資約為2000元。
【部門回復】
將推進居家養老標準化建設
對于黃月紅等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市民政局進行了回復,該局負責人圍繞養老服務工作、民辦養老機構等進行了介紹,就目前發展的制約因素進行解讀。
市民政局透露,接下來計劃通過提高開辦補貼和運營補貼,加大對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扶持力度。此外,還將根據廣東省今年4月出臺的相關規定,結合中山情況,選擇石岐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南頭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坦洲鎮同勝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作為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推進中山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工作。
年初,養老服務工被列為中山“民生十件實事”之一,計劃選取5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作為試點,嘗試將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從上門服務拓展到社區日間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將服務對象從政府供養拓展到有需要的普通家庭老人,并嘗試以專業“社工”引領“義工”的模式,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反饋
楊文龍:養老設施基礎建設至關重要
楊文龍發言時強調,“養老服務在以往的工作中重視不夠”,贊成民政局的辦理措施,他認為推進養老服務的水平,首要是加強養老設施的基礎建設,“養老機構的場地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其次,他認為需要加強養老服務的內容、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隊伍建設,希望各個鎮區都能重視養老服務,讓社區服務中心除了提供唱歌跳舞的活動外,還需要有心理咨詢等服務。對于養老服務隊伍的建設,他認為從業者需要用心工作,“若作為普通工作,難以做好,需要有職業道德的培訓和教育。”
黃月紅:提高老年之家的利用價值
黃月紅作為是一名來自竹苑社區的代表,她自身有著十多年社區工作的經驗,在基層工作中經常接觸老人家,對長者們的需求比較了解,她在昨天的討論會上發言時表示對回復滿意,希望政府能多鼓勵民辦機構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充分利用星光老年之家的功能,豐富其內涵,不要只變成打麻將的地方,在居家養老服務上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