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是我人生的一塊磨刀石
2013年07月16日
一個拿著畫筆揮灑青春和夢想的少年,卻先天聾啞,他叫李劍;一個16年如一日,每天走3個小時山路為村民們播報廣播的“布谷鳥”,卻是駝背,他叫劉和坤。
雖然身體有殘疾,但卻不能阻止他們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人生,給更多人帶去希望和美好,也正因為有他們,讓我們也能相信,經歷風雨后,會看到更美的彩虹。
折翼的畫筆人生,也同樣精彩
李劍是一個“85后”的陽光男孩,卻先天聾啞,但這并不能阻擋他對美的渴望。他自小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天分,并參加了國內外各種比賽,如今,他成為了一名美術教師,把自己心中那份對美的理解傳遞給更多孩子。
1986年,李劍出生在資陽市伍隍鎮,這個帥氣的男孩,但他卻先天失聰,這無疑給了李劍的家人一個沉重的打擊。從那時起,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問藥,但都絕望而歸。
老天沒能給李劍聽和說的能力,卻為他開辟了另一扇窗。在上幼兒園時,李劍展現出了對繪畫的特別愛好,從此以后,這個家庭都在為李劍學畫而忙碌?;叵氘敃r學畫的經歷,李劍寫道:“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從來沒有間斷。我的畫筆就是我的世界。”
8歲起,他開始參加國內、國外的各種美術攝影大賽;11歲,他成為“亞洲國際少年兒童和平藝術家”;13歲,他代表中國殘疾少年出訪瑞士;16歲,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中央領導及國內外專家的接見……那時的李劍暗下決心,要憑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憑著努力,李劍于2007年進入北京聯合大學特殊學院。畢業后,他進入了資陽市雁江區中宏保險特殊教育中心,成為了一名美術兼德育教師。
遺憾的是,工作不到兩個月,李劍的母親就因積勞成疾離世了,這成為他心中揮之不去的痛。收起淚水,27歲的李劍繼續前行,他寫下:“身體的殘疾不可怕,思想殘缺才最可怕。我是一個陽光青年,殘疾是我人生的一塊磨刀石。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使折翼,也一樣精彩。”
16年播音不止他是村里的“布谷鳥”
德陽市旌陽區新中鎮白河村的村廣播室,離劉和坤的家有2公里。每天,他都要往返3次,花上3個小時。也就是這條路,他駝著背走了16年,風雨無阻地為村民們播報廣播,從周一的“農業科技”,到周日的“擺龍門陣”……劉和坤有時候也覺得“有點累”,但一想到每天都有村民守著廣播聽他的節目,他覺得再苦都值。“我是從1996年2月25日開始當廣播員的。”對開始當廣播員的那天,劉和坤記得很清楚,“那時,之前的廣播員外出打工,讓我幫他代播,結果一播就播了16年。”如今,每天早上6時20分,村民們都會伴隨著廣播里的鄉音,日出而作,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被稱為白河村的“布谷鳥”。
16年來,他始終抱著認真的態度對待工作,“在工作中會體驗到樂趣,體驗到人生的價值。”平時,只要有適合的素材,他就會搜集起來,寫上點評和串詞,從村里孩子們的思品教材,到村里的《農家女百事通》,都成為過他廣播的內容。
16年來,他寫的廣播稿加起來足足有50余萬字,劉和坤說,自己有時候也會覺得有點累,“但是干了這一行,想到每天都有人守著聽廣播,渾身都充滿了力量,只要我還活著,就要為鄉親們播音不止。”
互動
來看看25個感人故事
尋找“我們身邊的感動”人物故事今起上線
6月21日,川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聯合省殘疾人聯合會,發起“尋找我們身邊的感動”公益行動,反響熱烈。很多網友通過天府早報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四川在線“尋找我們身邊的感動”專題頁面,以及天府社區專帖,向我們推薦帶給他們感動的殘疾人的故事。在報道這些感人故事的同時,許多企業與愛心人士也紛紛希望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盡自己的力量幫助身邊的殘疾人。
在征集到的數百個故事中,我們選擇了25個感人故事。他們要么是自強不息,勇于追求自己夢想的殘疾人;要么是默默無聞,在背后長期照料幫助殘疾人的親屬、志愿者;要么是身殘志堅,為殘疾人群體服務的基層殘疾人工作者。即日起,這25個故事將在四川在線 “尋找我們身邊的感動”專題頁面(http://special.scol.com.cn/13xzsbdgd/)上,連續展播兩周。有意向的企業或愛心人士也可以通過我們的專題頁面,選擇幫扶對象。聯系電話:省殘聯電話:028-83383756。天府早報熱線:028-8675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