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花66元請人代看父親
2013年07月18日
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半月過去了,“看望老人”竟成了一門生意在網上叫賣,而且還真有人為其買單。
“看望父母”竟成生意
記者在網上搜索了“代看老人”這一關鍵詞,淘寶網上一下子跳出數十個搜索結果,價格從10元到數百元不等,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地的都有,服務內容“包括帶看老人、上門給老人理發、給老人做飯、送禮物、給驚喜,同城服務費只需要10元。”不過,多數網店家近來的成交記錄都是0。
武漢本地也有做“代看老人”生意的,新洲女孩小敏就是其中一個。她是在校大學生,半個月前在淘寶網上開了家“代看父母”的網店,13日,剛剛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筆訂單。對方是近40歲的武漢男子,現在廣州生活,不能常回家,于是委托小敏去代看老父。
賣家去看老人時很心酸
“當然不能說是付費的,得說是兒子的朋友。”13日,小敏來到漢口航空小路上的一個社區,找到了代看的對象——一位70歲的老人。小敏說,老人看到她時開心極了,把自己珍藏的茶葉都拿出來分享。“我坐了3個小時,幫老人打掃房間,主要還是陪他聊天。”幾個小時里,老人“兒子”不離口,在他眼里,兒子是個忙碌的經理,是“很了不起的人”。
老人把兒子小時候的照片都翻出來給她看。看得出,照片是經常翻看的,一塵不染,每張的邊角都用膠紙重新加固了。“上小學前他一直調皮搗蛋,后來慢慢變乖了。”老父親摸著照片,眼里滿是溫情。小敏卻聽得有點心酸,“老人像我爺爺一樣親切,卻孤單一人在家,與照片為伴。”按約定,小敏給老人代買500多元的禮品,還轉交了客戶給的1000元生活費,自己得到的酬勞是66元。”
新潮孝心還是變味親情
小敏認為,“代看父母”的生意并沒有什么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有時間去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在這個時候肯定有些東西要放棄。在你舍棄陪伴父母之時,能有這么一項服務,能讓父母得到慰藉,也能讓自己的心里感到安慰。有什么不好呢?
記者通過QQ、微信以及街頭隨機采訪了50位市民,只有三四人表示可以理解這種行為。“單位不放假,又在外地,怎么盡孝心呢,只能通過這種無奈的方式了”;“沒辦法親自看的時候,找人陪父母說說話也是好的吧?”
不過,多數市民認為這種把親情商品化的方式不可取,“代看”不是老年人想要的,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要是這么做了,爸媽肯定會傷心的,他們會覺得我在哄騙他們、敷衍他們。”嫁到北京的武漢姑娘伢曹倩倩說,雖然離家遠,可她還是會抽大小長假的時間回來看父母。她覺得,只要有心,距離和時間都不是問題。
在調查中,受訪父母都說不能接受孩子的如此“孝心”。58歲的市民陳方明就說,與其“買人”來探望我,還不如發條短信或者打個電話更好。
“付費代看”有違立法本意
湖北普明律師事務所童高波律師認為,代看父母方法并不提倡,立法本意是解決老人的精神需求,付費代看顯然是有違這種本意的。另外,如果只是例行化找人代看,不僅達不到盡孝的效果,甚至會傷到父母的心。不過,他也承認,作為倡導性的“軟法”(不具嚴格約束力和強制力),不可能設置處罰條款。
湖北省社科院教授馮桂林認為,確實有年輕人有這種需求,才會衍生出這種服務,這說明代看老人有一定合理性,但他不提倡這種做法。“把親情商品化,并不能滿足老人真正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他說,我們的青年人如果將看望父母變成一種形式,那么就太冷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