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失獨家庭 呵護失獨老人
來源:合肥晚報 發布時間:2013-11-27
唯一的子女不幸早逝,如今,逐漸老去的他們面臨著最嚴峻的現實——“老無所依”。前日,省社工協會組織召開了“怡養家園——失獨特殊家庭養老關懷服務項目”合肥項目組末期評估會,項目組首次發布了合肥失獨家庭狀況調查報告。
現狀
孤獨封閉與電視相伴
“我兒子到外地打工去了!”不久前,王鳳英(化名)生病住院,需要動個小手術,醫生讓家屬來簽字,老人再次說出了這個謊言。剛滿60歲的王鳳英,頭發已經白了大半,7年前,王鳳英唯一的兒子遭遇車禍身亡。不過,這么多年來,老人一直覺得兒子從未真正“離去”。兒子房間陳設一直保持著7年前的原樣,即使是一盆早已枯萎的盆栽,她也不忍丟棄。
王鳳英說,那句謊話她已說過無數遍,當別人問起兒子時,她會脫口而出;當一個人在家時,她甚至都這樣默念著。“可能是,一句謊話重復的次數多了,說謊的人自己也漸漸相信了。”
兒子去世后,王鳳英和老伴終日相對而視,幾乎從不出門,即使是過去很親密的親戚朋友,也極少來往。去年,由于過度抑郁,王鳳英老伴也離她而去,這讓老人更加悲痛欲絕。“現在,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把電視打開。”老人說,“電視開著,就是想讓家里有些聲音,實在受不了家里靜悄悄的。”
收入微薄缺人照料
與王鳳英主動自我封閉不同,60多歲的方愛萍(化名)老人曾數次嘗試“走出去”,不過,最終她還是回歸了孤獨生活。
自從兒子、老伴相繼離世后,在上海的弟弟便將方愛萍接過去一起生活。“可是,跟他們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總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弟弟一家人都很忙,我在那里生活也很不方便。”方愛萍說,這些年如果沒有兩個弟弟照顧,現在都不知道自己過成什么樣,可以靠著弟弟生活,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老人坦言,也想過再找個伴,可一想到再婚家庭有各種難處,念頭也就打消了。
現在,方愛萍最擔心的是養老問題,“每個月退休工資只有1000多元,只能勉強應付基本的開銷,一旦有個小病小災的,就受不了。”所以雖然知道身體有病,但只要沒有大礙,老人就不打算去醫院看。
調查
七成人年收入不足2.5萬
怡養家園項目執行組以對接入戶的失獨家庭戶數為基礎,開展了“失獨家庭狀況”調查活動,隨機抽樣調查合肥地區133戶216位失獨家庭老人。
調查顯示,在失獨老人中,個人年收入2.5萬元的占比23%,主要來源于政府、事業單位及從事個體經營的人群;個人年收入1萬元~2.5萬元的占59%,主要來源于原單位退休工資,大部分先前供職于企業、工廠等單位;個人年收入一萬元以內的占17%,主要來源于城市低保、失獨農民補貼等,這類失獨老人主要是城市低保特困群體、失地農民回遷人群。
這意味著,超過七成的失獨老人年收入不足2.5萬元。經濟收入的差異直接影響到這一群體日常生活、精神、醫療、養老等一系列問題。
近3成家庭因失獨解體
根據調查,合肥市失獨老人中,60周歲及其以下的數值區間,占總體數據的49.21%。“這部分趨于服務對象的主體人群,今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將面臨著多元化而緊迫性的養老問題。”
調查還顯示,在歷經喪子重創之后,約有68%的失獨家庭仍舊保持原有婚姻狀況,夫妻雙方不僅在生活上同時也在精神上形成牢固的相互支持體系。“然而,有約32%的失獨家庭出現離異或另一方再婚的情況。家庭成員的離去所導致的家庭角色空缺而引發的精神、生活及經濟方面等一系列問題。”
應對
幫失獨者重建生活目標
“許多失獨老人對于失子話題不能提、不能碰,一提情緒就失控。” 怡養家園項目合肥執行組項目督導、合肥愛鄰社會工作服務社理事長周軍介紹說,與經濟層面的問題相比較,失獨人群面臨的心理層面問題更加棘手而緊迫。對失獨人群的精神呵護,正是“怡養家園”的項目主要目標。
周軍介紹,失獨人群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心理應急挫傷;二是封閉自我,原先的社會關系隨之破碎;再者,很多人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目標。
“怡養家園項目的開展,目的是幫助許多失獨老人緩解情感創傷。”周軍介紹說,項目開展后,許多老人在多次的交流互動中,重塑了自己的社交關系,項目組還將逐步幫助失獨老人重建生活目標,這將是更深層次價值感的建立。(談可 葉翔 本報記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