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老人 每日坐公交找人說話
來源:華聲在線 發布時間:2013-12-12
12月11日,長沙市白沙路,陳爹爹在家中閉門不出。午后難得地坐在門口曬了一會太陽。 記者 李丹 攝
孤獨影像
父母被誰遺忘
每日獨坐車上
2013年12月9日
江西分宜縣一名老太投了20元乘坐公交車,坐了三四個來回沒下車。老太兒子、兒媳平時工作忙,只身一人在家感覺孤單,于是坐公交車打發時間、排解寂寞。
2013年12月
坐完3路坐861路,然后再坐3路……太原一名老人因獨自在家感覺孤單,便來到離家最近的公交車場換著乘坐公交車打發時間。
2011年5月
每天上午8點,家住福州的李依伯都會和老伴坐上公交車,從起點站坐到終點站。兩位老人呆在家里實在悶得慌,只好出來坐車解悶。
2010年11月
濟南一位70多歲的老人持續半年坐同一趟公交車,每天坐兩趟,4個小時就為找人說話。
核心提示
85歲的長沙老人陳振斌,每天乘坐公交車來回數次,為的只是找人說話;
長沙殘疾老人王洪良手疾發作,露宿街頭一周,仍要上街賣氣球,只因在家無聊;
江蘇老太因子女長時間不回家,設立探望獎;
四川老教授花10萬元為小狗舉辦葬禮;
北京老太因保姆要回家過年而跳樓自殺;
大連老太因為孤獨在家摁馬桶玩……
他們都是全國各地的空巢老人因孤獨而走上各種“極端”的范本。
當養老問題越來越緊迫的當下,老人極度孤獨引發的社會問題,以一種集中爆發的姿態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老人流連公交5小時
總說“還沒到”
只要天不下雨,家住白沙路口的85歲老人陳振斌定會早早出門,上街溜達。出門在外,他坐得最多的是公交車。
12月8日,陳爹乘坐123路車來到汽車南站,上午10點半,陳爹又登上了703路公交車。
秋道業是703路公交車司機,車子于12點半左右到達星沙灰埠小區的終點站時,陳爹仍靠在座椅上,身旁掛著老人撿的瓶瓶罐罐。
見陳爹望著窗外,默不作聲,卻沒有下車的意思,秋道業好心提醒:“爹爹,到站了,要下車了。”
聽聞此言,陳爹挪了挪身子。秋道業以為陳爹準備離開,自己便先行下車趕往調度室交班。
然而,待秋道業吃完午飯再次返回車上時,陳爹仍坐在原處,張望著窗外。“爹爹,這是終點站了,你怎么還不下車啊,你到哪里去啊?”
這時,陳爹吐出三個字:“還沒到。”
猜想陳爹可能是坐過了站,秋道業便啟動車子往汽車南站方向開去。
下午3點,汽車再次回到了汽車南站,秋道業從后視鏡里瞥見,陳爹依舊坐在車內,這里看看,那里瞧瞧。
趁車內乘客不多,秋道業忍不住再次詢問陳爹家住何處,“您老人家在車上坐了5個多小時,是哪里不舒服不,還是找不到家了?”
對此,陳爹的回答仍然是:“還沒到。”
民警認得他
無奈,秋道業只好報警求助。
不多久,長沙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管理分局的民警陳溢趕到了現場,“我一看到陳爹就覺得眼熟,已經不是第一次送他回家了。”
其實,陳爹思路清晰,可家庭住址卻是在陳溢詢問良久才說出口的。“他似乎不是很想回家。”
然而,當陳溢將陳爹送回家后,陳爹又是請其吃蘋果,又是留他久坐一下。
陳溢一了解才知道,陳爹老伴離世多年,兒子三年前因癌癥去世,如今與離異的女兒相依為命。
陳爹的女兒陳玲(化名)靠賣糖油粑粑維持生計,對于父親的外出和民警送回,她似乎已經習以為常——
“最近兩三年,只要天氣好,他都會出門。一個月有十次是被民警送回來的。”
“我每天早上四點多就要起床擺攤,忙里忙外,他不幫忙還非要出去,讓我操心。”
說起父親,陳玲滿腹委屈,“平時我們溝通少,越來越不理解對方。”
每天坐公交只因寂寞
他想“說話”
12月11日,陳爹沒有出門。記者于上午10點趕到他家時,他正坐在屋子里發呆。深灰色的褲子,幾乎完全脫皮的棕色夾克,長檐帽,陳爹仍是12月8日那身裝扮。
見記者來訪,他搬出椅子坐到門口,從帽檐里摸出一根煙,點燃抽了兩口又摁滅放回帽檐。
與其聊天,他不是點頭就是搖頭,很難聽他擠出幾個字。
鄰居老趙說,陳爹思路清晰,卻似乎不知道如何表達,“可能太久沒人跟他講話了。”
記者掏出本子寫下問題:為何每天出門溜達。他匆匆寫下:隨便走走。得知陳爹爹會寫字,老趙目瞪口呆,“原來陳爹會寫字啊,還寫得這么好。”
再問,坐公交車是為了什么呢?陳爹又用筆劃出兩個字:說話。
記者手記
別讓老人在孤獨中迷失
和陳爹接觸的幾天,我們一步步地走近他的狹小世界。他每天坐著公交車圍著長沙城轉,目的僅僅是找個可以說話的人。可無奈的是,他懷著找人說話的目的出門,卻因為太久無人溝通,導致說話能力幾近消失。
而這一切的源頭,便是孤獨,沒有邊際的孤獨。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我們流傳了千百年的“反哺式”養老,是否應該改改、變變?
在西方,兒女羽翼豐滿后,老人大多單獨生活,而形式多樣的社會養老完全能夠滿足老人的需求。也許還有很多人無法接受西方的養老方式,但我們是否能夠設想,在代溝越來越明顯的當下,如何讓老人形成自己的圈子,而不是在孤獨中迷失。
如今,民營養老院越來越多地出現,這些硬件軟件皆優的地方,是否能聚集更多的老人,讓老人們在面朝春暖花開的庭院里,拍拍風景,聊聊現在。
目前,我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仍有待完善,而數以億計的陳爹及其子女們,是否能適時放下養兒防老的觀念,真正地融入養老院這個老人圈子,找到一個與自己說話的人?
專家說法
坐的是公交,更是寂寞
長沙心理學專家劉正華說,很多老年人因為感到孤獨去坐公交車,坐的是公交,更是寂寞。“一方面打發時間,一方面又能看看各處的風景。除了物質,子女們更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需求,做些努力,讓父母有自己的興趣圈子,緩解孤獨感。”
記者調查
半數老人愿住養老院
在城市老齡化加劇的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開始步入老年期,“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多,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受到挑戰。
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對于養老,老人的看法是什么呢?記者隨機走訪了25位老人進行調查。
72歲的李小玲娭毑現在和老伴生活,“孩子雖然離得不遠,我們也不愿意和他們住,有代溝。以后動不了了,我們也愿意住養老院,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受訪的16名老人表示愿意入住養老院,另有6名老人表示要聽從子女安排,另外3人堅決拒絕機構養老,“家是唯一養老之地,不管兒女在不在,我都要住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