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養老院服務數千老人
來源:揚子晚報 發布時間:2014-01-06
40出頭的陳金松,原是江蘇某地一家醫院的主治醫生,因為妻子生病,他辭職回到南京,在照顧雙方老人的過程中決定投身養老公益事業,現在是金德松老年人服務中心主任。自2009年以來,他一直守在社區為老服務的公益崗位上,上門為獨居、空巢及困難老人,提供免費康復理療、健康咨詢等服務。
妻子病倒后,今后如何照顧雙方老人成了夫妻倆最擔心的事之一。“我是學醫的,為什么不可以把大家小家的老人一齊背上?”陳金松有一些資金積累,于是準備成立一個機構來經營養老事業。經過市場調研,他發現傳統養老院不僅受眾面有限,更嚴重的是老年人不懂得如何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陳金松有十年全科醫生的經歷,認定了自己辦的養老院,要以公益行為教授老人健康生活。
他在建鄴區登記注冊金德松老年人服務中心,然后一家家敲門、一戶戶尋訪,對建鄴區十個社區的老人作了摸底排查,篩選出幾百名經濟困難的孤寡、空巢老人,先期作為免費上門對象,并制定出“每戶每月免費服務20個小時”的服務計劃。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群可以在他的“菜單式”服務里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他的三道“菜”包括:基礎家政服務,如打掃清潔、做飯等;健康服務,如上門測血壓、提供健康知識等;精神關愛,如陪聊、代購物、散步等。陳金松發現,精神關愛是老年人選擇頻率最高的一道“菜”,甚至還有幾位老人請他的護工代寫《回憶錄》。
探索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陳金松在2009年就拿出全部積蓄來支撐自己的社會組織運作,四處招募志愿者和專業人才,這幾年間把先前全家積蓄幾乎用盡,妻子治療費用還得百般節省。現在的金德松老年人服務中心已經擁有完善的志愿者平臺,與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志愿行動。機構內專職大學生員工有10多名,有的學社會工作,有的是護理及康復專業畢業的人才。他把80后、90后大學生派出去為獨居老人服務,老少交流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金德松老年人服務中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的服務為團隊建立了適應社會現狀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即通過社區—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社區義工“四社”聯動,探索把有限的養老資源與急劇增長的養老、托老需求矛盾緩解下來,為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獨居老人在熟人社區環境中,得到連續周到的居家養老服務。
“金德松”累計為老服務9.8萬小時,累計受益老人5000余人,同時在社區舉辦為老服務活動200場次,志愿定期上門為社區空巢孤寡老人、殘疾人提供一小時精神關愛、健康助理活動等,如“今天我是您的孫女”、“老少同樂笑哈哈”、“聽您老韶韶”、“見證曾經的輝煌——老年回憶錄”等主題品牌活動。他自己也獲得了省市區各級各部門頒發的各類公益獎項。
老人愿百年后將房款贈他做公益
陳金松2013年還把自己的專業化服務延伸到其他區和街道,尋求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新街口街道老年照料中心,90歲且多年寡居的張老太太,原先逢人就抱怨,種種的不滿下,沒有人愿意接近她。陳金松晚上陪她睡在一個屋,夜里起來給她喂藥,病發時幫她聯系醫院、背她下樓……這些付出感動了老人,她把全部的心里話都告訴了陳主任。“我百年之后,請把我唯一的房子賣掉,安葬后剩下的錢全部送給你做社會公益事業,或者你幫我捐掉。”聽著老人辛酸的話語,陳金松十分感動。
陳金松每天都在幾個區的服務點之間奔波,作為醫生,他的著裝很職業很嚴謹;作為機構負責人,他出行基本靠公交和地鐵,吃飯也是快餐。他一天里最忙的就是接電話,這些電話多半是服務對象老人直接打來的,有問上午吃什么藥的,有問中午陳醫生過不過來的,有說只想聽聽陳醫生聲音的……任何情況下,陳金松不會顯露出厭倦的神色。(董婉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