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空巢老人之困如何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布時間:2014-01-10
近日,云南省僑辦主任楊焱平帶領工作組慰問僑鄉瑞麗市芒林村的貧困歸僑僑眷,其中不少是空巢老人。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空巢老人成為中國僑鄉較為普遍的現象。他們的子女多在國外打拼,無法在身邊盡孝,因此,如何讓空巢老人安度晚年成為棘手問題。
“空巢之疼”現實篇
在出國風盛行僑鄉,老人們“獨守空巢”是常有的事。以福建省為例,據福州市僑聯統計,馬尾、連江、長樂、福清等僑鄉目前就有空巢老人6萬余人,其中,子女在海外謀生的有4萬人。
據悉,僑鄉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子女在海外謀生,無法回國照顧父母。二是部分老人出國后,由于文化和語言的隔閡,只能回國養老。
老家在臺山海晏鎮的李老太今年62歲,她的兒子在南非做生意。由于想念兒子,她和老伴提前退休去了南非。然而好景不長,“我們住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那里出入都要開車。但我和老伴都不會開車,所以每天就只能在家里。因為不懂英文,連電視也看不了,我們感到非常憋悶。”為此,她和老伴只好住進老家的敬老院。
李老太的故事是僑鄉空巢老人的一個縮影。在老家,鄰里鄉親還可以互相照應,可在國外,他們要承受更多寂寞。
此外,“葉落歸根”的傳統思想也是僑鄉空巢老人數量壯大的原因。
“空巢之困”在何處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作家冰心就以名作《空巢》描繪了空巢老人的晚景悲涼。而如今,在“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早已被打破的中國僑鄉,空巢老人面臨的“空巢之困”仍持續醞釀。
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首當其沖。據了解,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僑鄉的空巢老人都由保姆照顧。然而,僑鄉的保姆站多為私營,只負責介紹保姆收取中介費,一旦出事,老人們也投訴無門,甚至有“十個保姆八個壞”的說法。
此外,在一些思想相對開放的僑鄉,空巢老人們雖能接受進養老機構頤養天年,但情況也不容樂觀。據悉,許多地區的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重點僑鄉鄉鎮以下養老機構基本處于真空狀態,而且條件設施非常簡陋。
嚴先生是福清江陰鎮人,目前一家人都在南非做生意,老家只剩下一位老母親。為讓老人老有所依,他想將母親送進養老機構。但他發現,當地除了專門為五保戶特定群體提供服務的養老機構外,剩下的養老場所寥寥無幾。有些養老機構的環境和設施條件也不令人滿意,“母親在養老院住了不到一個月,就要求回家住。”
“空巢之難”如何解
如何讓僑鄉的空巢老人安享晚年,減少海外子女的后顧之憂呢?
專家建議,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只靠子女來照料老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靠政府和民間共同提供社會性服務。要大力加強僑鄉當地的養老機構建設,讓僑鄉民眾改變“養兒防老”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此外,應加大僑鄉保姆市場的管理力度,做好家政服務人員的培訓工作。
專家還建議,可以借助科學技術完善養老設施。例如,可參照福州市社區居家養老試點做法,為一些空巢老人免費安裝24小時“一鍵通”呼叫系統,為老人解決突發性問題。
不過,僅有社會的關懷是不夠的,僑鄉的空巢老人最怕的還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寞。對他們來說,兒女們的關心才是最好的禮物,哪怕是一通跨洋電話,都是他們心靈的一劑良藥。只有多陪伴,多交流,滿足老人的情感訴求,老人們才能真正“老有所依”。(張紅 謝郁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