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會用打車軟件被疑歧視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發(fā)布時間:2014-02-19
“明明是我在前面先攔的的士,你為什么跑過來拉他不拉我,我要投訴你挑客。”滿頭白發(fā)的市民王先生拉著金鷹出租趙師傅的前車門質問。當聽到出租車司機和乘客吳先生說是要通過打車軟件預約的,王先生只得無奈離開,重新站到路邊等候。
手機打車軟件自去年推出以來,因為節(jié)省旅客等候時間和減少出租車司機空駛里程備受司機和乘客歡迎。但隨著手機打車軟件從少數人“嘗鮮推廣”變成“廣泛使用”,新技術給出租車行業(yè)帶來的安全和公平挑戰(zhàn)也開始顯現。
年輕人更容易打車?
18日記者在深圳北站附近使用“嘀嘀打車”叫車,出租車司機龍師傅接單后馬上跟記者打電話確認具體地點。龍師傅告訴記者:“有一次跟乘客預約在樓下等,好幾個人要上車,沒辦法,約好人了,其他人就拉不了。”有出租車司機反映,99%使用手機打車軟件叫車乘客是年輕人,“絕大多數是20多歲的,超過40歲的就算‘老人家’了。”銀通出租車公司的的哥龍師傅已經拉了930單“軟件客”,只遇到過兩位超過50歲的老人上車,“都是子女事先用手機叫車。”
常看病的余先生認為,軟件叫車等于歧視老人。“什么支付寶、微信綁定,手機定位……老人家別說操作、聽都聽不懂!”一次他從醫(yī)院出來,連續(xù)碰上兩輛出租車都是軟件應召的車,“好不容易等來了兩輛空車,都不讓我上車,眼睜睜看著一個年輕人慢悠悠從后面走過來,跟司機像對暗號一樣,上車揚長而去。”
據了解,一個白班出租車司機一般拉二三十個客人,其中有五六個是手機約車的訂單,也有部分的哥每天手機接單量超過十個。
開車搶單影響安全?
市民陳先生天天打車上下班,對于司機開啟打車軟件已經見慣不怪,但作為“老司機”,他對這種現象很擔心。“出租車司機一只手抓方向盤,另一只手要準備操作手機,還不時地收聽、計算、搶單,開車能不分心嗎?”陳先生認為,開車的時候打手機、收發(fā)短信息是被嚴禁的,“邊開車邊使用手機打車軟件,難道不會分散司機的注意力?”
18日記者采訪出租車司機姜師傅時,他方向盤前面放著兩個手機。“右邊的手機里裝的是‘嘀嘀打車’,左邊的裝的是‘快的’,聽到有離自己近的訂單就趕快搶。”姜師傅告訴記者,一個用車訂單十秒鐘以內就會被人搶走,“基本上聽一下距離就要決定搶不搶。”一路上姜師傅的兩個手機輪番不停地響。
移動支付如何更便捷?
目前為了鼓勵手機打車軟件用戶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快的”和“支付寶”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移動支付獎勵。這吸引了乘客使用移動支付,但仍有乘客因為擔心財產安全而不愿使用。“萬一手機丟了或者賬號密碼被別人復制,那豈不是可以輕而易舉的轉移銀行卡里的錢?”尚未綁定使用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楊小姐表示。
也有乘客使用手機支付車費時因為網絡慢而無法支付,市民楊小姐建議:“趕快推出刷深圳通支付車費的服務,又快捷又安全。”(記者徐興東 實習生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