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來源:三峽晚報 發布時間:2014-02-28
三峽晚報訊 記者張元媛 鄒前俊 高伊洛
一次雪夜留宿,化為一生難以割舍的親情。連續兩天,三峽晚報報“跨世紀的感恩”系列報道見報后,這對大山深處的情義夫妻感動了無數讀者。2月26日,三峽晚報記者再赴興山縣南陽鎮落步河村。在杜久會老人陳舊的土屋里,灰煙繚繚的火堆旁,杜久會和譚繼周、尹世蓮夫婦促膝而坐,回憶往日的點點滴滴。
26日下午,在山腰的老屋,尹世蓮在給杜久會老人洗腳,修剪指甲。記者朱敏 攝
感情也是一天天培養起來的
記者:45年前,雪夜的那盆炭火,肯定在您內心深處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譚繼周:確實是這樣。那晚天特別冷,雪特別厚,山上也特別滑。我從學校回家,走在路上又冷又餓,心里很害怕。路過趙爺爺家時,真的已經精疲力盡,不想再走了。所以,當趙爺爺打開門,我真的就像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一樣,特別特別感動,就像找到家的感覺。
后來,婆婆又給我做飯,鋪床,讓我睡覺。那個晚上,我終身難忘。這以后,遇到雨雪天氣或時間太晚,就常在爺爺家住。那個時候,他們家的條件也不好,但總是把好吃的東西留給我。我記得,那時有種高粱糖,特別稀罕。孩子們如果有這么一顆糖,都會小心地放在口袋里,幾天都舍不得吃。每逢過年,婆婆爺爺就會給我幾顆這樣的糖,我省著省著吃,能吃上個把月。
記者:可能就因為這樣,所以,您對趙爺爺和杜婆婆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感情?
譚繼周:感情也是一天天培養起來的。因為那時經常住在婆婆爺爺家,他們照顧我,把我當親孫子一樣對待。相處時間多了,我自然也就把他們當成了親爺爺、親婆婆。后來,我慢慢長大,和老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而且,我覺得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結婚后,我和妻子商量,贍養二老,再后來住到老人家。一年一年下來,也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就像你照顧你爸爸媽媽,難道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小女兒隨爺爺姓,妻兒都認可
記者:您讓小女兒隨爺爺姓趙,聽說當時周圍很多村民不理解。
譚繼周:小女兒還懷在她媽媽肚子里時,我就有了這個想法。無論孩子是男是女,都隨爺爺姓趙。因為他們沒有兒女,如果能有個姓趙的后人,他們肯定很欣慰。跟妻子商量后,她也通情達理。當然,孩子懂事、特別是上學后,有時也因此感到委屈。
“為什么我既不跟爸爸姓,也不跟媽媽姓?”我們就跟她解釋,太爺爺對你這么好,你跟他姓,也很好啊。慢慢的,孩子也就理解了。而且,她和太爺爺的感情也非常好。
記者:這是不是也加深了你們之間的感情,讓你們真正成了一家人?
譚繼周:是的。當時,爺爺知道我的想法后很意外,也很感動。也可能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成為一家人。要知道,在我們農村,孩子的姓氏是很重要的。而且,每年春節團年,我們也都是和爺爺、婆婆在一起。這在農村,同樣也是一家人的標志。
扛煙葉攀懸崖世蓮是村里“女漢子”
記者:老公前幾年出門打工了,那這段時間里,照顧老人的擔子就全壓到尹大姐身上了。
尹世蓮:那幾年沒有辦法,兩個女兒讀書,開學的時候需要一大筆錢,每個月還要一筆生活費,經濟壓力實在太大。那幾年,老公就到礦井里去打工。
譚繼周:有四年時間,我在河南礦井下打工;有六七年時間是在礦上開礦車。照顧老人的責任全落在世蓮身上,確實很辛苦,很不容易。
記者:周圍種橙子的村民多,你家為什么要種植20多畝煙葉呢?聽說種煙葉非常辛苦。
尹世蓮:家里老的小的,負擔太重,種植煙葉經濟效益稍微好一點。我們家的煙葉田就在山頂那里,俗稱“閻王鼻子鬼門關”,就是說地勢非常險。自己開的一條路,一次只能放一只腳,每次先落左腳還是右腳,都要先想好。
譚繼周:我們村里好多男人,爬到那個山頂上,都不敢往下望,太高太險了。世蓮自己要背百來斤的肥料上山,還要背煙葉下山,好多男人都受不了這個苦。所以,村里蠻多人說她像個男伢子。
記者:2009年,尹大姐因宮頸癌住院手術,可想而知,當時經濟壓力、心理壓力都非常大。
尹世蓮:我這人還是比較樂觀的,當時在宜昌住院做手術,也碰到好心人,減免了部分費用。現在每年復查兩次,每次結果都蠻好。
譚繼周:其實她當時也作了最壞打算的,專門跟我說,萬一她自己有個三長兩短,我一定要供兩個女兒上大學,要把兩個老人照顧好。
老人難免發脾氣讓著哄著很必要
記者:村里人說,這么多年,你們和老人之間幾乎沒吵過嘴,一直都相處的很融洽,這在親祖孫之間都很難得。你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尹世蓮:家里人之間,吵架有什么意思呢。吵贏吵輸都是輸。關鍵還是要互相理解。老人年紀大了,難免有時會煩躁,發脾氣。這時,你千萬不能跟他們硬碰,讓她說兩句,事情就過去了。比如,她覺得這個刷子要放在左邊,不能放在右邊,那你就讓她放在左邊唄!反正也沒什么影響。都說“老小老小”,老人也是需要哄的。
記者:離家不遠就是福利院,而且那邊條件也不錯。你們一直沒想過把老人送到福利院去?
尹世蓮:農村福利院,都是住的無兒無女的五保老人。但婆婆是有人贍養的呀,我們就是她的孫子、孫媳婦兒,干嘛要送福利院呢?不過,有時候沒事,我們也會帶婆婆去福利院轉轉,和老人們在一起聊聊。畢竟,老人們之間可能有更多話題。今年正月初一,我們還帶婆婆去福利院拜年,玩兒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