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睡眠障礙老人因帶孩子所致
來源:今日晨報 發布時間:2014-03-04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丈夫》中,俞飛鴻飾演的大女兒在離婚后找了一份房產中介的工作,年幼的兒子只好交給外公外婆照管。一次,外婆去超市買菜時,不小心把孩子弄丟了,全家人都急得六神無主,自責的外婆更是在客廳里哭了一整夜。
事實上,類似的橋段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年輕的夫妻們,絕大多數都是雙職工,找個保姆不僅經濟負擔重還不放心,于是重擔就落在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老人帶孩子,除了要承受身體上的勞累外,心也很累。
3日,記者從杭州市七醫院老年睡眠研究室了解到,在該院最近幾年的老年睡眠障礙門診中,有1/5是由帶孩子的壓力引起的睡眠障礙。
女婿一句無心的話
老人竟然會糾結好久
徐阿姨今年60多歲,自從女兒生產以后,特意從外地趕來幫忙帶小孩。
最近半年,一向健康的她開始失眠、焦慮。女兒看老媽胃口不好,體重又急劇下降,還專門帶她去做了胃鏡,一查是患了胃炎。這種病需要長期吃藥,但徐阿姨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后來又檢查出高血壓的毛病。
一次,徐阿姨去聽社區里的健康講座,認識了市七醫院老年睡眠研究室主任趙明學,她才意識到,自己得的這些毛病并非是單純的生理疾病,多少與她和女婿之間的小隔閡有關系。
徐阿姨的女婿是個生意人,經濟條件不錯,逢年過節的,都會孝敬老人價值不菲的禮物。徐阿姨也很心疼女婿,他工作忙,往往趕不上飯點,徐阿姨就會貼心地在他到家前把飯菜熱好。
女婿在吃的這方面比較挑剔,徐阿姨就會花心思做一些對他胃口的飯菜。一次,她花了好幾個小時,專門為女婿燉了一道紅燒肉,沒想到女婿嘗了一口后,只說了一句“沒有知味觀的好吃”。這句話,讓徐阿姨感到很傷心。
聽完徐阿姨的絮叨,趙主任發現,那些讓徐阿姨感到憋屈的事情,大多是因為女婿說話爽直。在外人看來,徐阿姨自家燉的紅燒肉比不上飯店的大廚是很平常的事,可她卻糾結在這些小細節上自尋煩惱。
在治療時,趙主任問徐阿姨,要是兒子做出相同的評價,是否就不會介意?
確實是這樣,丈母娘和女婿、婆婆和媳婦畢竟是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因為照顧小孩而硬生生把他們拴在一起生活,難免會發生矛盾。此時,那些自我感覺處于弱勢的老年人,就會愛多想,愛鉆牛角尖。
不能讓孫子有一點閃失
就怕兒媳嫌棄家庭不睦
俞先生大學畢業后,在杭州找了份工作,然后結婚生子。由于年輕夫婦都得上班,照顧孫子的重任就落在了俞媽媽的身上。
“我家孫子吃飯睡覺都很乖,就是太好動,一不留神就會出點小狀況。”俞媽媽說。
記得孫子19個月大的時候,才剛學會走路不久,步態不穩,跌跌撞撞的樣子很讓人擔心。有一天傍晚,俞媽媽帶著孫子在廚房做飯,就一轉身的工夫,孩子偷偷溜出去了。她發現后,趕緊去追,可孩子一看有人來追,跑得更快,一邊跑還一邊回頭看,結果腳下一絆,重重摔倒。
“孩子的腦門上很快隆起一個雞蛋那么大的包,當時我被嚇得不知道怎么辦好,只知道哭。”俞媽媽說,因為不敢讓兒子和兒媳婦知道,只能打電話向女兒求助。
后來母女倆開車送孩子上醫院,雖然醫生告知孩子沒什么大礙,但她仍然不放心,怕有輕微腦震蕩,非得馬上排隊做腦部CT不可。一直折騰到半夜,CT檢查后的結果是孩子沒事,而大包也慢慢消退了,她這才放下心。
“以前帶自己的孩子時,摔摔碰碰感覺很平常。現在帶著孫子,感覺責任重大,萬一帶不好,兒子可能不會說什么,難保兒媳婦有意見,搞得家里不和睦。”俞媽媽說。
孫子鼓包那件事,事后俞媽媽只跟兒子提起過,至今都瞞著兒媳婦。從此,她把孫子看得更緊,一天到晚幾乎不離身。就算吃飯,也是隨便弄點,怎么快怎么來。
一個人承受著巨大壓力
有委屈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趙主任與門診患者接觸后發現,由于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老年人跟年輕人有所不同。產生分歧時,老人往往被要求遵從年輕人的那一套方法理論,可心里難免會有一些委屈。而這種情緒一旦得不到排解,就會引發一些心理問題。
就在過年前的一次門診中,趙主任遇見了由兒子陪著過來的方阿姨。因為兒媳休完產假和哺乳假后要回單位上班,她就從老家趕來杭州照顧孫子。
奶奶照顧自家孫子,那是義不容辭,方阿姨信心滿滿地來了。但才過了兩個月,她變得吃不下睡不好,除了管孫子,其他什么事都不想做。
在醫院做了情緒測試之后,趙主任發現方阿姨已經患上重度焦慮和中度抑郁,需要接受半年左右的藥物治療。
“以前管自己的孩子,怎么樣都行,怎么帶孫子會這么不容易,不僅人累心更累。”趁兒子走出診室的時候,方阿姨偷偷跟趙主任說,她每天緊緊地把孫子抱在手里,深怕有點磕碰,被兒子、兒媳怪罪。而且在喂養孩子的時候,媳婦老嫌她做得不好。她怕影響小夫妻的感情,都不敢告訴兒子,只能獨自默默忍受。
而最讓她不爽的是,她從外地只身來到杭州,身邊沒什么朋友,左鄰右舍也相互不往來,心里有委屈的時候,連找個人說話都沒有。每當這個時候,她就會很想念在老家的老伴,要是他在的話,一定會理解她的心情,并跟她一起分擔。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不管到了多大年紀,都需要情感慰藉。所以那些一個人從外地趕來幫年輕人帶孩子的老人,可能會碰到的心理問題,比結伴而來的老人會更多更嚴重。”趙主任說。
■專家分析
1/5患睡眠障礙的老人患病
因帶孩子壓力所致
作為研究老年睡眠問題的專家,趙明學經常會抽空去社區,給老年人開設相關知識的科普講座。
“來聽講座的老人很多,但我發現有2/3的老人是抱著或是領著孩子來的。而他們在聽完我講的一些門診小案例之后,都很有感觸,不少人表示自己的處境就是如此。”趙主任說。
正是因為意識到了老年人在給年輕人管孩子的時候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他專門在老年睡眠障礙門診中做了統計,發現這批人竟占到了門診病患的1/5。
其實,在趙主任看來,只要大家平時注意相處中的一些小細節,完全可以將這些所謂的心理壓力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消除。
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說,女婿應該多花點時間在丈母娘身上,兒媳婦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婆婆身上,除了禮物之外,多相處溝通,多說點對方愛聽的話,彼此的隔閡肯定可以逐漸減少。
而站在老人的角度,要理解年輕人在外工作壓力很大,有時候順口說的一句話,肯定不是針對你的,千萬別去多想。
另外,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老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年輕人別去插嘴,年輕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也別去干涉,自然可以減少矛盾沖突的發生。要是條件允許的話,盡量請兩位老人一起來帶孩子,讓他們彼此有個伴。
年輕父母應在帶孩子中學習成長
祖輩不要主動去擔當教養責任
現階段生育的主力軍是80后,而他們的父母以50后為主,不論是在生活方式,還是在教養方式上,兩代人都有非常大的差別,想要讓這兩代人非常一致,很難。
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傅立群覺得:“在帶孩子這個過程中,父母是主要方,祖輩只能是輔助。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把小孩全部交給祖輩,祖輩也不要主動去擔當起這份主要責任。”
而在這一大原則的基礎上,年輕人要尊重老人在帶孩子中的經驗,老人也應該學著接受年輕人的教養新方式,必要時可以開個家庭會議,通過充分的溝通來達到一個共識。
在更具體的做法上,浙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棣云有三點建議。
一是平常家里要有分工,雙休日和平常晚上回家時,年輕人要主動做家務和帶小孩等,讓老人有休息的時間。
二是老人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于怕小孩出意外。帶孩子出去,本就該放手讓他們去玩,但老人帶小孩出門的時候,往往都是緊緊牽著小手。所以,這種事情最好由年輕的父母來做,萬一孩子有點磕磕碰碰,年輕人一定要體諒老人的心理負擔,孩子稍微有點擦碰沒有關系。
三是80后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父母的包辦,可能很少會想到父母在幫忙帶孩子時,沒辦法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且還得忍受長時間的兩地分居,作出了很大犧牲。年輕人需要更多參與到帶孩子的過程中,并在其中學習成長,從而也就更能體諒父母。(實習生 鄭鋒 通訊員 徐康 本報記者 何麗娜/文 實習生 周倩倩/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