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天氣驟冷,寒氣逼人。凌晨5時許,張映紅早早就起床了。借著屋內透出的一縷燈光,她朝院子南、北兩排寢室瞟了一眼,房間里的燈都黑著。
“老人都還睡著呢!”她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捅開晚上睡覺前封死的火爐,好讓房間暖和起來。6時許,張映紅洗漱后,看著對面房間的燈陸續亮了,張映紅點火燒飯。不一會,一鍋香噴噴的漿水拌湯已經做好,香味彌漫了整間廚房。
“我去給那幾個不能動的老人穿衣洗漱。”說著,張映紅走了出去。任老漢快70歲了,身子不利落,張映紅幫他穿戴完畢后,拔下電褥子插頭。由于這些老人記憶力不好,行動不便,開、關電褥子的電源是張映紅在冬天最操心的事。“這些孤寡殘障老人膝下無兒無女,說實在的,要想真正伺候好他們其實并不需要什么技術,只需要有一份愛心和誠意。”張映紅深有感觸地說。
17年來,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使她對“活著”有了更深的感悟。“無兒無女的生活本來就過得凄慘,我雖說沒有辦法改變他們的境遇,但至少可以盡我所能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張映紅說。
“我在這里端屎端尿長期伺候著別人家的老人,自己的父母也老了,卻一年到頭難看到我的身影。”說到這里,一直笑呵呵的張映紅瞬間淚水盈眶。“自從干上這份工作后,我在家沒有過過一次年。一年最多回去兩三次,還都是早上去晚上回的。”張映紅說。
張映紅說,村子里的姐妹知道她每月掙的那點錢后,都難以理解,甚至罵她傻。“其實,起初我每月工資200多元,后來慢慢漲起來了,現在一個月1200元。”張映紅覺著,如果為了掙錢,她絕對不會到這個地方一待就是17年。“其實,我也曾不止一次想過,萬一有事要離開這里,我會舍得和這些老人分開嗎?”每想到這里,她眼前總是浮現出每個老人和她之間的那些過往。老人飲食習慣各有不同,有的老人吃面條還要就饃饃;有的愛吃寬面,有的愛吃細面;有的胃不好愛吃軟一些,有的牙口好愛吃硬的。眾口難調,如果再來一名‘大師’,她會全身心地投入嗎?這是張映紅操心最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