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大學生,為了方便自己的姥爺姥姥與子女多聯系,手繪6頁多的“微信說明書”手把手教他們操作,其拳拳孝心讓人點贊,也展示了新時代大學生內心美麗感人的一面。然而,同一事件其實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兩名老人有著如此孝順和知痛知熱的好外孫女,那些沒有孫子輩來疼,或種種原因孤苦無依的老人們,誰來慰藉他們的心靈呢?時代在發展,高新科學用品日新月異,老人群體總是滯后于社會科技進步發展,又有誰來“幫扶”和“照顧”這樣一個群體時時“不落伍”?誰來保證他們和其他社會人群一樣享受到社會的關愛和陽光?在我看來,大學生外孫女的“微信說明書”,更像是一個向全社會發起的如何關愛和關注老年人群的“提醒”。
老年人常常遇到操作新產品“技術”上的難題,只是生活難題的一面。“不會用手機”、“不會用電腦”,或者說不會用QQ和微信聊天,最多是“落伍”與時代,而不會引起其他嚴重的后果。那些,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的老人,沒有醫療保障的老人,那些為一日三餐而發愁的貧困老人,那些身患疾病的老人,可能更值得人們關注和全社會重視。兩年前《中國青年報》曾報道,黑龍江省一位人大代表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農村老年人群中,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7%的老人吃不起藥……留守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無人照顧,往往在突發疾病時得不到及時搶救,生命時常受到威脅,病死在家里無人知道的事在城市和鄉村并不少見。兩年前,鄭州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一名67歲老人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這位老人有三個兒子,患重病被送醫院后,一直無家人看望。醫院多次嘗試與其親人聯系,但線索一次又一次中斷。至今,老人死在醫院里無人認領,院方無法處理其遺體。這些老人群體中的受困窘、病痛折磨以及“意外災難”死亡者,并非個例,已經成為影響老人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重大障礙,值得社會關注和解決?! ?nbsp;
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報告,2013年末全國流動人口達2.45億,超過總人口的六分之一。這一現狀也進一步放大了老年人留守之痛、放大了老年人親情缺失之痛。留守老年人之殤,是社會的沉重話題。據初步推算,目前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的數量達2000萬,“留守老人”現象已經相當普遍。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還不健全,深深打上了城鄉二元制度的烙印。《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確認了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和家庭養老的法律地位。與城市老人物質保障相對豐富相比,一些貧困地區農村的老人,可能連“學電腦”、“上微信”的機會都沒有,其生活生存的現狀更讓人擔憂?! ?nbsp;
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鎮化加大步伐,留守老人問題和外出務工現象將長期無法妥善解決。這是一個時代發展難題,也是一個必須直面和盡快解決的社會課題。個別家庭的親情和孝道的遵循,以及部分家庭“子女和孫兒們”對老人的牽掛和“常回家看看”的制度安排,不是根本性解決問題的方式。“老人留守”、“子女外出”,將讓部分老人群體“有兒而無依”成為常態,這就必須另外一種方式解決。社會化養老應盡快成為家庭養老的補充,基層社區、居民小區和村民組織,更應逐步完善和健全養老機構和養老組織,讓廣大老年人群、留守老人可以在子女之外找到依靠的力量。政府應更多的意識到未來的社會養老責任和緊迫性,畢竟日益老齡化的社會與多年前堅持“一孩化”計劃生育有關,最終這一日益嚴重的“老年人養老問題”也應政府和社會承擔??偠灾?,一名大學生手繪微信說明書給自己的姥爺姥姥,是家庭溫馨的標志,也帶給社會一股關愛老人的暖意,但一紙微信說明書的“溫度”再高,總比不上來自于政府和社會的“關愛”老人的巨大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