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沾益白沙坡示范村,陳家順在耐心地教空巢老人使用免費配的手機
空巢老人們領到暖和的棉被
“現在黨的政策真的太好了,給我們送來了手機免費打,兒女都出遠門掙錢打工,但還有人常常到家里在路上噓寒問暖地,送棉被送東西照顧我們這些老人,你們真的比養個大兒子還好,這樣的好日子做夢都想不到啊,我一定和老伴爭取多活些年頭……”在近日舉行的我省曲靖會澤待補鎮糯租村委會關愛留守老人座談會上, 71歲的空巢老人徐小鳳奶奶情真意切,質樸的話語逗樂了大家。桌上擺滿了瓜子、花生及桔子,腿腳尚還靈便的30多位空巢老人被攙扶著陸續入座,村委會的人員隨即給他們奉上了煙茶,難得一聚的老人們十分開心,吃著水果你一言我一句地直夸黨的政策好。
糯租村,曲靖探索建立勞務輸出和關愛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三位一體的市級示范村。當地氣候寒涼,土地稀少,成為近年來勞務輸出的重點地區。此次活動由曲靖市人社局組織,曲靖市人社局副局長、市勞務產業辦副主任陳家順率隊,會澤縣民政、教育局及愛心企業給老人送來愛心棉被,讓示范村52個老人溫暖過冬。
探索“五個一”工程
2012年,因為到工廠“臥底”,幫農民工了解勞務待遇,陳家順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基層務實干部陳家順一如既往地淡定,從云南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市勞務工作站站長到云南曲靖市招商局副局長,再轉任曲靖市人社局副局長、市勞務產業辦副主任。除了越來越多的白頭發,46歲的陳家順似乎沒有太大變化,還是同樣用心用情地服務農民工。
從今年3月份調到曲靖市人社局,陳家順及所帶領勞務產業辦成員在積極探索務工經濟背后的農村“三留守”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上費盡心力,動了不少腦筋。
在曲靖市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今年陳家順帶領的勞產辦探索出了一套“五個一”機制,以兩個試點進行“試驗”,幾個月下來成效明顯。具體做法就是一部手機、一個信息員、一次體檢、一次合家歡、一次送溫暖活動、。努力爭取愛心企業捐資捐款,創建勞務輸出、關愛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三位一體示范村,在積極引導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同時,給每戶空巢老人配置了一部老人手機并存上300元話費,把老人外出子女、最近親戚、村委會領導、村衛生所醫生的電話儲存在老人手機上,教會老人熟練使用手機,并按每20至30戶空巢老人配設一位農村空巢老人服務聯絡員,由勞務產業辦提供一定補助,簽訂《農村空巢老人聯系服務協議》,職責是不定期電話回訪、每月進戶看望老人,督促子女孝敬老人,提醒在外忙工作忙掙錢的子女們,多關心留守老人身體,及時支付生活費用等;對于留守兒童,則充分挖掘村級學校潛力,由勞務辦提供一定資金,與學校簽訂《留守兒童照管協議》,指導學校制定《留守兒童照管制度》,學校專門騰出一間空房設置留守兒童“親情通話室”,保證留守兒童每周能與父母通上一次以上電話,每月能與父母通過視頻見上一面;每天安排一名教師專門負責留守兒童學余時間的輔導和引導。學校每學期聘請專業心理師給留守兒童做一次心理疏導。
趕在子女回家過年前,給老人做一次身體檢查,讓子女及時掌握父母的身體狀況;利用返鄉過節時間帶老人進行治療。如不能短時間治愈的,子女們也好做相應的安排;每年為老人拍一張“全家福”照片。爭取企業支持,利用每年春節老人子女團聚日子,為每戶老人拍一張“全家福”,送給老人保存,當老人想念兒女時可以拿出來看看,使老人的情感得到慰藉,同時再拍個單人照,以備不時之需;每年為空巢老人開展一次送溫暖活動。
截止今年11月底,曲靖市勞務產業辦共爭取企業捐資11.7萬元,創建了沾益縣白沙坡和會澤縣糯租兩個示范村,涉及空巢老人80戶123人,留守兒童266人。目前群眾評價很高,社會反響很好,示范效應突出。沾益縣121所村完小,29所鄉鎮中學都設置了留守兒童“親情通話室”,免費開通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電話和視頻。會澤縣計生局、氣象局爭取資金,給偏遠的山村的老人們送去285部老年人手機;師宗縣高良鄉也積極行動,開通了留守兒童與子女的視頻通話。勞務產業辦在幾次回訪中,都有老人拉著工作人員的手說:“感謝政府,我們子女都沒想到的你們想到了,子女沒有做到的你們做到了,黨的政策好啊!”。每次回訪學校,都有留守孩子說,“原來想爹媽了只有哭,現在想他們了,就可以打電話,還能一月見上一次,感覺距離父母不再遙遠了……”
發棉被了,78歲的丁四英老人高興地掏出配發的手機給兒女“匯報”
“陳局長,你好啊!”陳家順成為糯租村空巢老人的親人
摸排:一年不往家里打個電話
在前往會澤糯租村的路上,塵土飛揚。沿路罕見壯勞力,留下的老人不少都是佝僂著身子,拄著拐杖,有的還要出去背柴禾。在糯租村,記者看到88歲的老人王文禮拄著拐杖,步履蹣跚,老人牙齒都掉了只剩兩顆下牙,干冷的冬季卻著衣單薄;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大冬天連襪子都沒穿,腳后跟裸露在外,明顯看的出皴裂,看了讓人有些心酸。
看見陳家順來了,一位從村里趕過來的老人緊緊握著陳家順的手,“你們對我們的情誼真的太多了,走去我家喝水……”。“大爹大媽,叔叔嬸嬸們,你們有什么困難,對我們還有哪些要求可以大膽地說出來,我們的信息員有沒有陪你們聊天,幫你們解決困難……”聽到陳局長的一席貼心話,糯租村到場的空巢老人們打開了話匣子。“我們覺得知足了,老伴蔣正林89歲了還能去背柴,現在還給我們發了手機,幾次打不來村里的都耐心教我按(手機),實在整不來就按通了讓我說,村委會的幾個人經常去家里、在路上問身體給好,生活費給夠用,我們也支持子女出去打工,蓋房子和撫娃娃讀書都要錢,唯一就是希望過年回家看看。”今年78歲的村民丁四英老人很高興地說。老人們夸獎著信息員日常生活中的噓寒問暖。一次,80歲的村民李正蘭突然重感冒,病了起不來床,老伴心急如焚,糯租村黨總支書記兼信息員李興奎通過電話回訪獲悉情況后,及時電話通知老人遠在昆明的兒子,隨后將老人送往待補鎮衛生院醫治,最終老人轉危為安。時候,老人的兒子發自內心感激不盡。88歲的老人王文禮、老伴85高齡,育有4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有些不孝順,一年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同一家族的信息員王元坤知情后,好一頓“痛罵”,最終"不孝子”改邪歸正。采訪中,盡管試點工作才進行3個月多,但空巢老人與子女間多了溝通的渠道,不少老人很明理,除非特別有難處,不然都希望子女好好打工,在外保重身體,多掙錢回家。
陳家順告訴晚報記者,近年來外出打工經濟帶來的“三留守”,已經成為勞務輸出地突出問題。隨著“外出打工是快速脫貧最直接最有效”這一思想不斷深入人心,農村青壯年越來越多地走出土地,走出家鄉,而隨之產生的大批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不僅成了阻礙農民工安心工作、尋求更高層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孝道傳承乏力,老無所養,老無所愛,幼無所依等。“通過我們進村入戶摸底發現,一個月打一次電話的沒得,3個月打一個的寥寥無幾,半年打個電話的倒是很普遍,有的一年到頭都不會往家里打個電話,這個結果讓我們很震驚,最多也就是春節給老人買套衣服,有些老人真的過得很造孽……”
2014年,曲靖市人社局勞務產業辦把探索解決農村青壯年特別是資源貧乏村寨青壯年“在家無以養家,外出無以顧家”矛盾,解決農村空巢老人“有話無處說、有情無處訴、有難無人幫、有事無人商量”及留守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學余時間“情無所托、習無人教、德無人導”的問題作為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來抓。
“我們希望下一步在鞏固的基礎上,再創建2個以上示范村,以示范村創建為載體,實現‘創建經濟強村、建設和諧新村的’目標,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關心勞務輸出后的空巢老人系列問題,探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陳家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