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最適合種樹,種十棵,九棵長得好。”普永亮刨好坑后,澆水、放置樹苗、封土……
20多年來,普永亮已經這樣義務植樹超過了一萬余棵。“樹”對他而言就是自己的孩子,是一份大山深處默默堅守的希望。
普永亮1929年出生在峨山縣甸中鎮甸尾村委會北門組,他曾做過冶煉廠的工人,當過警察,也做過護林員。上世紀90年代,普永亮因為看到村子里到處光禿禿的倍感蒼涼,就有了栽樹的想法。
“說干就干,當時我買來一些樹苗和肥料,哪里有空地就打理出來種。村里栽滿了,就在附近的山上栽。”普永亮說,看著周圍環境一天天綠起來,他勁頭更加足了。
“現在栽的這些樹苗都是我自己培育的,你看那邊山坡上的100多棵是去年春節后種下的,都長那么高了。”普永亮一邊介紹,一邊忙著給小樹澆水,為大樹施肥,像照顧孩子似的用心愛護這些樹木。在老人種的樹林旁邊,十幾個瓶瓶罐罐,里面裝的都是水,是老人從山下用背簍背上山來的,一次背兩瓶。在樹林前有一個用樹枝和塑料布搭成的簡易雨棚,是老人避雨的地方。
幾十年在山上行走,受傷是常事,最嚴重的一次是兩年前的一次意外讓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但老人卻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感到一絲后悔。
“每一棵樹都是自己的孩子,看著孩子們茁壯成長,自己心中那片‘綠色的希望’也在延續。”普永亮說。
除了自己栽樹,普永亮還把綠化的理念傳播到村里的家家戶戶。村民們需要樹苗,普永亮不僅免費提供,還親自上門指導種樹。20多年下來,原本光禿禿的村莊,如今被蔥蘢的樹木掩映著,仿若世外挑源。
“進村的這條路,原本都是灰,現在綠油油一片,感覺空氣都比以前清新了呢。”甸尾村黨總支書記李忠誠告訴記者,普永亮把每月300多元收入大部分都投到了義務植樹上,生活卻十分拮據。受普永亮無私精神的感染,以前村里砍樹的人也都紛紛放下斧頭,加入愛護環境的行列當中。
“一個人種一萬顆,十個人種十萬棵,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呢?舉手之勞,我們的地球就會永遠綠蔭蔭的。”普永亮說,他一直以義務造林的優秀共產黨員楊善洲為榜樣,將把余生奉獻給“綠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