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91歲的賈桂清老人坐在平谷馬坊鎮東店村家中,窗玻璃上是兒子的影像。因1976年回遷北京時檔案丟失,她至今都是“黑戶”,家人希望能圓老人拿到自己戶口簿的心愿,雖然三代人都一直在為此奔波,但至今老人手里僅村委會一紙證明。本版攝影 新京報實習生 彭子洋
一說起戶口的事,賈桂清老人眼淚都快出來了。
“91歲的奶奶已經黑戶近40年了,如果哪天出了意外,恐怕連死亡證明都開不了。”一說起奶奶戶口的事,李鵬直搖頭。
李鵬的奶奶賈桂清老人,居住在平谷區馬坊鎮東店村李家胡同,因為檔案丟失無法落戶,一家三代人為此奔走了近40年,至今仍無結果。家人說,奶奶沒身份證沒醫保,以前有個傷痛還能去小醫院簡單看看,可如今老人年事已高且半身癱瘓,如何圓奶奶不再黑戶的最大愿望,已成了全家人最焦心的事。
39年前遷回北京時丟失戶口
賈桂清原是河北三河市齊新莊鎮人,1942年,18歲的賈桂清嫁到了現在的家—平谷區馬坊鎮東店村。
可是因為與婆婆的矛盾和糾紛,4年后,賈桂清和丈夫舉家遷回河北娘家。
1976年,因小叔子的癡呆和小姑子的遠嫁,賈桂清在家人的苦勸下,又再次遷回平谷東店村,來照顧年邁的公婆。
此時,賈桂清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而丈夫,早在1964年她懷第三個孩子時去世了。一番周折后,賈桂清遷回東店村,而就在這次回遷中,賈桂清的檔案在忙亂中找不到了。
“我當時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太辛苦了,每天忙太多事,過得糊里糊涂的,檔案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賈桂清說,那個時候,東店村跟別的農村一樣,實行的是合作社,村民靠勞動掙工分換糧食。因為沒有檔案無法落戶,她連去生產隊參加勞動掙工分的機會都沒有。
為了照顧年邁的公婆和尚在讀書的幼子,賈桂清只有每天去撿雞糞賣錢,用這種方式掙取少量的生活費。而此時17歲的次女,則成了家中唯一去生產隊的勞動力,在養豬場挑水,一個人負責全廠用水。
“當時也只是落個餓不死,我要是有戶口,能去生產隊干活掙工分,家里也不至于過得這么艱難。”賈桂清說。
沒醫保舍不得去大醫院看病
沒有戶口,影響的不僅僅是掙工分,在實行田地責任承包后,賈桂清還是因為戶口,沒分到田地,于是她只能種孩子分到的地。
隨著國家對老人福利的支持,戶口再一次攔在賈桂清面前,“黑戶”的她沒有身份證,沒有醫保,無法享受各種福利,即便去附近的小醫院,掛號也得用孩子們的身份證。
近年來,北京老年人的福利政策在不斷完善,包括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乘坐市域內地面公交車,對90至99周歲的老年人每月發給100元的高齡津貼等,但對于賈桂清來說,這些與她無關。
“有時候我們很不懂事,經常會問,別人家奶奶都有早餐券,有口糧地,奶奶怎么什么都沒有啊?”賈桂清的孫子李鵬說,后來他才發現,以前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奶奶,逐漸沉默起來,很多事情都不跟家人說了。
李鵬思前想后才明白,那時候不經意間說的話,影響到了老人:“她以前做過婦聯主任,爺爺也是個老革命,是個很驕傲很愛面子的人,可沒有戶口,什么福利都沒有,她總覺得低人一等。”
兩三年前,一次意外,賈桂清從房上掉了下來,吃了點藥有所好轉后,就沒有再去醫院,后來卻漸漸嚴重了。
“剛開始時,我們也勸她去大點的醫院看看,可是奶奶節儉慣了,一直不愿意去,又說沒有醫保,年紀大了不想糟踐錢,就一直待在家里了。”李鵬說,可能是血液循環跟不上來,奶奶現在已經半身癱瘓,只能天天待在家,極少出門。
家人盼完成奶奶找回戶口心愿
這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四合院,老人的屋,在院子西房。老人穿著紅色的棉襖坐在坑上,腿上裹著半厚泛黑的棉被,臉上看起來很瘦,但整個人很精神,說話也很清楚,只是腿已經癱瘓動不了,右手手指蜷縮著無法伸展開。
賈桂清說,因為腿腳不聽使喚,她在這屋里,一坐就是大半天。想走親戚時,家人就開上車帶老人出門散散心。
“家里人都知道,戶口這事一直是老人心里的石頭。”兒子李立華說,其實這也是家里晚輩們的心事,一是想著圓了老人的心愿,二是老人年齡大了,如果有什么大的病痛,有戶口和醫保,也能上大醫院及時救治,“即便情況最壞,有戶口才能開死亡證明辦身后事啊。”
說起戶口,老人也很想看到屬于自己的戶口簿和身份證,這么多年來,她也并非沒有努力尋找過。
當年遷回北京時,賈桂清一家的生活很拮據,“每天忙著各種事,飯都沒得吃,哪有精力去找戶口。”賈桂清說。
1978年,改革開放后,賈桂清家里的生活開始有所改觀。一個人在家無事的時候,想到自己還是個“黑戶”,也開始著急想要找回來,但總沒個好消息。
1980年,賈桂清的兩個女兒都已經出嫁,最小的兒子李立華也已經15歲,初中畢業了。兒子也為母親的事感到焦急,開始奔波于兩地的派出所,“可答復總是一樣,檔案沒了,戶口就辦不了,到后來我都有些灰心喪氣了。”
時至今日,賈桂清的兩個孫子李鵬和李征,都已經長大成人,于是找戶口的重任,又重新擔到孫子的肩膀上。“奶奶年紀大了,我們害怕哪天出什么事,送醫院都不給搶救。”李征說。
于是,村委會、鎮政府、兩地派出所、市長熱線、信訪局……所有能找的部門,兄弟倆都去跑了個遍。“有些地方我都不知道去多少次了,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有去嘗試過。”李征說著,口氣中很是無奈。
奔波近40年手上僅一紙證明
在河北省三河市,賈桂清娘家轄區的派出所,已經從村里遷到了鎮上。老人腿腳不便后,家人便代替去派出所咨詢,“那邊說在戶籍所已經查不到這個人了,不能說我們平白無故說一個人,他們就承認原來的戶籍屬于這里的,戶口也就沒法辦了。”
接連幾次碰壁后,家人們又去了平谷區馬坊鎮派出所,警官的回復仍是無法辦理。“我們派出所在1972年之后都有檔案記錄,您這如果有底,我可以給您恢復戶口,可是您這沒底,我怎么給您恢復。”
派出所副所長則表示,會跟平谷分局人口處領導商量,如果要恢復北京戶籍,再向市局反映,如果要遷回三河戶籍,要再跟三河那邊派出所協商。“老人年紀這么大了,我們肯定會把她的情況如實向上反映,希望能盡快解決,有消息會聯系你們。”
在尋找戶口的這39年里,賈桂清和家人們每次出門奔波時總是抱著一線希望,但又帶著失望而回。這些年來,賈桂清手里只有一份東店村村委會開具的證明:“有我村賈桂清,原籍是河北省三河市齊新莊鎮人,自從嫁到東店村,在我村一直沒有戶口。”
在村口的修路處,賈桂清的家人找到了村支書記,書記勸慰他們,“我們能做的都做了,證明老人是嫁到我們村的,平時大隊里的福利,我們也盡量給老人。但戶口這事我們也管不了,還得去找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