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來,村里的道路不斷翻修,韓翠花卻始終如一,堅持每天早起為村民掃街。
◆11年間,村里的那條路由窄到寬,由土路變成了水泥路,一位老人揮動掃帚的身影卻始終沒變。無論風(fēng)雪刺骨,還是驕陽似火,天天都堅持。人老空巢,她和老伴得到了鄉(xiāng)親們不少的照顧。她將掃街這件平凡的小事重復(fù)了4000多遍,掃帚掃禿了,知恩圖報成了她一生的信條。
3月18日清晨,春雨過后,通向兗州市小孟鎮(zhèn)梁家村的水泥路寬敞筆直,路上見不到一片垃圾,在青色麥苗的映襯下更顯得干凈整潔。來到梁家村村委大院門口,70歲的韓翠花老人正動作麻利地將成堆的垃圾掃進簸箕。像這樣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來義務(wù)掃街,她已經(jīng)堅持了11年。
老人說,女兒出嫁到鄰村后,家里就只剩下她和老伴相依為命。2004年,老伴劉鳳瑞被外村人撞傷,多虧村里人幫忙才保住了腿。后來下大雨,老伴帶著鋼筋的腿又二次摔傷,女鄰居不避嫌,冒雨背著老人去了醫(yī)院。辦大病救助,申請危房改造……“村里處處都想著俺老兩口,俺也沒啥可報答的,掃掃街能讓大伙心里清涼清涼。”
說著話,韓翠花把記者讓進了家。院子里雖然沒什么值錢的物件,但是擺放整齊,地面被拾掇得干干凈凈。來到堂屋,老伴劉鳳瑞正坐在一處玉米堆里剝玉米,“去年收的,一直剝到現(xiàn)在。”劉鳳瑞拖著受過兩次傷的左腿坐了過來,他笑著說,他們的力量有限,感恩也像剝玉米一樣,天天堅持干點,粒粒都含著真心實意。
“干不了重活了。”老人長噓一口氣,把左腿的褲腿角擼了上去,上面仍能看到幾處做過手術(shù)的痕跡。老人說,那年撞他的小子耍賴,死活不給他付醫(yī)藥費。家境貧寒,在村里也是“勢單力薄”,要不是村干部主持正義,替他家要來了5000元救急的錢,他的腿想必也保不住了。
這些年為了看腿,已經(jīng)斷斷續(xù)續(xù)花去了10多萬元。韓翠花告訴記者,家里的頂梁柱倒下了,日子過得更是吃緊,多虧村里為老伴申報了大病醫(yī)療保險,生活也能勉強維持。2011年,村里又為他們申請了危房改造工程,幾十年的老房子被翻新,老兩口滿含熱淚:“這是俺盼了多少年的事了。”梁家村黨支部書記李海龍告訴記者,過年過節(jié),他們會給老人送點東西,現(xiàn)在村里正為兩位老人申請低保。
韓翠花老兩口是大家伙口中的老實人,街坊鄰居也都愿意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兩年前的夏天下大雨,老伴劉鳳瑞在雨中滑倒,摔傷了曾經(jīng)做過手術(shù)的左腿,韓翠花身單影薄扶不動老伴,只能看著干掉淚。鄰居徐代云二話沒說就把老人抱進了屋里,并召集其他鄰居把他送到了醫(yī)院。
當(dāng)時左鄰右舍的鄰居都來了,站了一屋子,很多人現(xiàn)場掏出錢來往韓翠花手里塞。“遠親不如近鄰啊!”說到這,韓翠花抹起了淚,“女兒外出打工,平常也不怎么回來,俺倆都不識字,就是給女兒打個電話都是請鄰居來幫忙撥號。大伙對俺的好,俺都一一記在心里。”
“人家對咱怎么好,咱就得對人家怎么好!”11年來,村里400多米長的東西主干道就成了韓翠花感恩的場所,每天堅持早起掃街,特殊情況臟得厲害,下午再掃一遍。有一次,韓翠花在地里掰了一天的玉米,回來看到路上有好幾處垃圾,她就大晚上摸著黑掃了一遍。
“這些年俺也習(xí)慣了,路上有垃圾就好像自家的鍋臺沒擦干凈一樣。”韓翠花說,掃干凈了,人人心里都舒坦。起初,家人和一些村民并不理解韓翠花的無償付出。女兒認為母親辛苦了一輩子,現(xiàn)在年紀大了,應(yīng)該安享晚年,不應(yīng)再那么辛苦。況且父親行動不便,許多地方都需要她照顧。
有的村民認為村里有保潔員,韓翠花是在搶人家飯碗,甚至認為韓翠花愛出風(fēng)頭、多管閑事。但韓翠花11年如一日,不求索取、不圖回報,她的堅持贏得了家人和村民的理解。
剛過完春節(jié),老人家里貼著各種各樣的“福”字,韓翠花說,“吃虧是福,何況俺得過老少爺們的好,現(xiàn)在趁著還能勞動,每天能堅持回報村里,這也是俺的福氣。”老兩口現(xiàn)在還伺候著一畝多地的莊稼,雖然大伙都很愿意幫助他們,但除非萬不得已,他們不輕易麻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