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發布
我國走失老人照護、救助機制亟待完善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全國老齡委指出,到2050年左右,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1/3。此外,我國當前的流動人口也達到了空前的2.47億人。迅猛的老齡化浪潮和龐大的流動人口交織,老年癡呆等諸多因素帶來的老人走失問題屢見報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0月9日重陽節,民政部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聯合今日頭條發布了《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首次對中國老年人走失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的研究報告,報告對社會轉型中出現的老年人走失問題全貌進行科學分析,清晰地呈現了老人走失的現狀和問題。
根據白皮書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每年全國走失老人約有50萬人,而平均每天就約有1370名老人走失;從年齡上看,65歲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達到80%以上;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癡呆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
報告對走失老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白皮書顯示,走失老人基本呈現高齡化、女多男少、絕大部分受教育水平較低、再次走失率約1/4等幾大特征。
老人走失原因難以準確歸類,但主要還是有迷路、老年癡呆和精神病以及遺棄等主要原因構成。
老年癡呆癥為走失主因
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顧問專家、白皮書執筆人熊貴彬副教授介紹說,調查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接受過救助的走失老人中,約有25%的老人會出現再次走失。同時,白皮書數據也顯示,走失老人中72%的老人大多都出現記憶力障礙情況,其中,經過醫院確診的老年癡呆癥患者占到總比例的25%。
在發達國家,老人走失主要是由于失智而造成。在我國,失智也是一個主因,但是人口流動帶來的疏于照顧和老人貧困,同樣加劇了走失風險。白皮書披露,我國老人走失主要發生在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區,與留守老人問題相伴相生。調查得出,中小城市與西部農村是我國老人走失的重災區。
用科技手段提高尋人效率
白皮書顯示,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與今日頭條尋人項目一起構建了我國的老人走失救助信息系統。救助尋親網實現了全國救助站全覆蓋,而今日頭條利用精準推送尋人信息,提高了尋人的效率。
據今日頭條發布的頭條尋人大數據顯示,從今年2月15日頭條尋人公益項目啟動到9月6日,頭條尋人共推送了3142條尋人信息。項目組對其中的2995名走失人員家屬進行了回訪,回訪發現,2995名走失人員中,有1156名老年人。這些老人中602人被成功尋回,而通過頭條尋人找回的老人人數則為101人。令人揪心的是1156名走失老年人中,死亡人數為113人,死亡率高達9.78%.
頭條尋人數據顯示,在走失老人的找回率上,80~90歲年齡段找回率最高;特大城市的找回成功率最高,達84.13%,而縣級城市及農村則最低,只有50.31%。在今日頭條提供的老人走失樣本中,老年癡呆癥成為老人走失的主因。685個樣本量中,因疾病走失的534人中有364人是患阿爾茨海默等各種類型的老年癡呆癥走失。
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趙添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7月份,今日頭條選擇和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開始合作,聯合制作全國首份《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這份白皮書將在一定統計數據的基礎上,提供全國走失老人的基本面情況和社會救助支持現狀,以進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務監護和救助政策,提高老年人生活保障水平。
應完善照護、救助機制
根據白皮書披露,50萬走失老人的總量,救助站內卻僅有2.15萬人,我們不得不考慮老人走失的防止、救助和查找功能。
對此,報告中提出了健全完善走失老人和疑走失老人照護、救助機制方面的建議。在防止老人走失方面,不同地域要采取不同措施。積極打造全國統一的尋人網絡平臺,比如完善全國救助尋親網的功能,使其成為全國人口報失和查找的多功能綜合信息平臺。在全國救助站全面建立警務點,并連通警方的人口信息和戶籍網絡的光纜,由駐站民警協助查找走失人員信息。應建立110和救助站的鏈接,發揮110的更大的信息分流作用。向社會詳細公布各城市救助站的具體位置并及時更新,尤其是向高德、百度這樣的專業電子地圖公司報告位置。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巡視員、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院長王治坤表示,希望全社會更多的人了解老年人生活中事關走失的有關情況和問題,喚起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心、關注和關愛,從而引起政府、家庭和社會更加重視并有效避免和更好解決老年人走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