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建造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舊小區在建房時就沒有規劃電梯,如今老年人居住在這些沒有電梯的房子內,因腿腳不便長期難以下樓活動,被稱為“懸空老人”。
.
如何解決老人的下樓活動問題,成為眾多兒女的一塊心病。
“懸空老人”盼有電梯下樓活動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北京乃至全國的老舊小區,樓層普遍為5至6層,建房時就沒有安裝電梯。如今幾十年過去,之前居住在這里的中年人,現在變成老年人,很多人腿腳不便,想乘電梯上下樓成為奢望。
雖然如今社會樓是越建越高,但對于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因為出行不便讓老人搬家很是不舍,但居住在高層,兒女不能每天背上背下,房屋沒電梯,老人難得下樓活動一次,直接導致眾多老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導致很多老人臥病在床。這也讓原本性格開朗的老人們,如今言語少了很多。
高層住戶愿裝電梯分攤費用
據悉,海口市規劃局早在2010年就出臺了“舊住宅加裝電梯”辦理流程的文件,但到海口市規劃局申請加裝電梯的舊住宅小區卻寥寥無幾,導致此現象發生的原因包括審批手續繁雜、牽頭組織缺失、住戶意見難統一、資金籌集困難等。
由此,有關部門建議在政務辦事大廳公布加裝電梯辦事流程圖,把加裝電梯涉及的規劃、建設、房屋管理、消防、安監、質監、供電等部門審批流程都包括在內,實現一次性告知,一站式辦結。
同時,建議將加裝電梯納入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管理,統一規劃,以降低成本。建議政府出臺惠民政策,把加裝電梯作為民生工程來抓,在項目審批、規費減免、電梯養護等方面給予優惠。
在費用分攤上,建議政府給予指導價,明確住戶樓層高低出資補貼“維保金”,平衡住戶間利益,如應考慮到底層住戶不僅電梯根本用不上,且安裝電梯有可能影響其通風和采光等現實情況,要求高層用戶多分攤費用,并給予底層住戶一定經濟補償。
此外,借鑒上海、廣州等地經驗,將電梯轎廂作為發布廣告的場所,收取一定的廣告費用,并將該費用貼補到電梯的運營費用中,以適當減輕居民負擔。
高層住戶在時刻盼望著電梯的到來,可遲遲的意見不統一、條件的限制令諸多老人至今仍是望梯興嘆。
電梯維保和監管尤為重要
據了解,海南省有關部門曾建議,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地方性的電梯安全監管法規,就電梯使用、檢測檢驗、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做出明確的規范。制定電梯中修、大修(更新)技術評估標準和強制報廢標準等技術性規范標準。
此外,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將電梯維保單位的日常維保工作評價指數納入企業質量信用評價體系。
針對目前電梯維保耗材價格不透明問題,建議物價部門聯手相關行業協會介入調研,制定耗材相應的等級標準與指導價格,使電梯維保耗材價格相對合理。積極探索高層住宅電梯大修(更新)資金的二次籌措機制,建立住宅電梯大修專項維保基金,來源可包括業主自籌、物管經營性收入定額補存、物業維修基金專項撥存等。
能夠早日為老舊小區安裝電梯,是眾多老人的殷切希望,也是社會福利事業的利好體現,讓更多人群關注老人上下樓難題,我們在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