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朱永芳在南京玄武區(qū)老年公寓住了半年有余,一進她的房間,一朵碩大的月季花打眼地擺在窗臺上,旁邊的桌子上還放著一個翠綠色的魚缸,兩條金魚正歡快地游來游去。
“這月季是以前自己在家種的,昨天回去一看,竟然開了這么大朵的。”一年半前,老伴兒去世,不光花不侍弄了,人也在家里待不下去。“尤其是晚上,一看到老伴兒的照片,難受。”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她就幾個孩子家輪著住,后來孩子們又給請了保姆,但是朱永芳就是覺得不習慣。
“你們幫我打聽打聽養(yǎng)老院,小孩兒要上幼兒園,我們老年人也要去老年人的地方。”朱永芳話一出,孩子們堅決反對,“又不是沒兒沒女的,我們以后怎么見人?”
朱永芳卻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年國慶節(jié),讓孩子們開車帶她到南京各處的養(yǎng)老院轉,“我家樓上鄰居的親戚在這里住了好幾年,聽說不錯,我們也就過來看了,第一個月試住后就住下來了。”
有人說話,每天有牌局,每周有歌唱、書法等活動,慢慢地,朱永芳的精氣神兒又回來了。
“我在這里住了11年了”“我住了8年了”……目前老年公寓住著將近150位老人,居住時間超過5年的占到3成以上。每年春節(jié),超過7成的老人要在這里過,在他們心里,這里更像他們的家。
2005年,玄武區(qū)老年公寓經(jīng)營權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張政帶著隊伍從20多家競標單位中脫穎而出,他做過醫(yī)生,干過防疫站站長,決心把醫(yī)院的規(guī)范操作流程帶進養(yǎng)老院。
“住進來之前要有個評估,需要入住者提供最近的體檢報告或者出院記錄。”張政拿出來一份老人的健康檔案,81歲的錢朱寶今年3月19日辦理的入住,在她提供的一份某三甲醫(yī)院的體檢報告里,顯示她有高血壓、腦梗等既往病史。經(jīng)過穿衣、吃飯、行動等基本的評估之后,確認錢朱寶的護理屬于介助型,就是需要半護理的老人。隨后,養(yǎng)老院為她建立了一份健康檔案,信息也會錄入到南京市養(yǎng)老機構運營平臺。
“這是她晚上要服用的藥,我們都會配好送到房間。吃完后,護理人員在老人房間門口的感應卡上刷一下手機,信息就錄到平臺上來了。”張瓊畢業(yè)后就在老年公寓做專職醫(yī)生,她從一個一米多高的藥柜里抽出錢朱寶的藥匣,比對醫(yī)院醫(yī)生的處方,“這些藥都是醫(yī)院給開的,他們把藥連著處方一起帶過來,我們才會給配藥。”
下午兩點多,午睡結束的老人們陸續(xù)走出房間到活動室看報、去棋牌室娛樂或者到院子里散步、聊天。
護理員張保林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到老人們的房間里整理房間、打開水等,一位護理員拎著為老人剛洗好的衣服準備去晾曬。每為一位老人做完當次的服務,護理員就在門口這位老人的感應卡上用手機刷一下,錄入服務信息,這些信息也被同步到南京市養(yǎng)老機構運營平臺上。
這里的老人大部分屬于能自理或者半護理類型,每位入住者的收費平均在3000多元,有2名專職醫(yī)生、4名護士、十幾位護工。
心電監(jiān)護儀、氧氣瓶、康復器材……老年公寓里有一些基本的醫(yī)療器材,兩公里以內還有一家三甲醫(yī)院。
“我們主要的工作是護理和健康保健,不是治療,由于我們有專職的全科醫(yī)生,便于第一時間里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送醫(yī)。”張政說。
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甚至是國外,遇到一些緊急情況,一般都是一邊電話溝通,一邊聯(lián)系救護車送醫(yī)急救,在家屬到達之前一直在醫(yī)院照護。已經(jīng)是高級護理員的張保林沒少處理這樣的情況,有一年的雪夜,一位老人夜里突發(fā)心臟病,孩子在北京得到第二天才能趕到,他在醫(yī)院里就整整照顧到家里人趕到。從2005年來到老年公寓,張保林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兩口子都在這里干,這么多年,每年春節(jié)也是跟老人們一起過。
下午四點,廚房已經(jīng)在準備晚餐,一周的菜譜寫在白板上,上面還特別注明了某位老人對蘑菇過敏。菜譜每周更換一次,在廚房的兩個冰箱里,還存著若干個盒子。張政告訴記者,為了確保飲食安全,每頓飯菜都要留樣48小時,盒子里盛的就是做熟的飯菜。
“張院長,我兒子說了,等他退休了,也打算住過來,喊著讓我?guī)退阮A定上。”笑容在朱永芳臉上綻開,就像窗臺上那朵綻放的月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