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日一早,來自山西省臨汾市的劉觀瑞、劉觀盛兄弟,坐在衡水市精神病醫院的大廳里,又緊張又激動,不時向通往住院區的走廊張望。再過一會兒,他們就要見到離家13年的母親了。
母親走失后,尋親路走了13年
24日,因妻子家中有事,正在蘇州打工的劉觀瑞回到山西料理事務。突然,手機響了,他的好友發來一條微信。這是一條“今日頭條”尋親信息的截屏,好友留言:“快看看,這個是不是你娘?”看到這條信息,劉觀瑞心里“咯噔”一下,經過仔細辨認,他意識到走失13年的母親可能就要找到了!
劉觀瑞的母親叫李令玉,今年60歲,患有精神障礙。2006年農歷8月14夜里,趁著家人都在熟睡,李令玉悄悄走出了家門,這一走就是13年。“媽媽走失的第二天就是中秋節,所以我印象特別深。因為精神不太穩定,她平時也會離家出走,一般三五天就能找回來,最遠到過離我們村30公里的臨汾市區。”
劉觀瑞回憶:“這一次,我們以為她和以前一樣,幾天就回來了,就在家附近張貼了尋人啟事,全家人都出去尋找。”可是,一連找了很多天,卻一直沒有母親的音訊。此后的13年中,劉觀瑞和父親、弟弟一邊打工一邊尋找母親,尋親的腳步從未停止。
精準推送,1小時找到家屬
2007年7月9日,一位中年女子流浪到北京朝陽區亞運村附近,被當地救助站救助,后轉入衡水市精神病醫院托養安置。醫護人員一邊治療一邊對她進行無微不至的照料,并想方設法幫她尋找家人。
由于患者有嚴重的精神障礙,無法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經過人像比對、志愿者尋親、DNA比對等方式,都沒有找到她的家人。經過多年的悉心治療和不斷詢問,近日,她說自己叫“李林”,曾去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福壽村。醫院馬上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核實,果然從地圖上找到了“福壽村”,但是村里并沒有叫“李林”的走失人員。
24日,醫院將尋親信息提供給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借助網絡平臺發布尋親信息,并在疑似戶籍地臨汾市襄汾縣進行精準彈窗推送。消息發布僅一個多小時,劉觀瑞的好友看到后,第一時間通知了他。隨即,劉觀瑞與衡水市精神病醫院取得聯系,又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和患者視頻。“她還是像以前一樣,一直說大兒子叫什么、小兒子叫什么,雖然說話含糊不清,但我確認這就是媽媽……”
“今年的中秋節,全家人終于團圓了!”在村里開好證明,劉觀瑞和弟弟立即驅車趕往衡水。當天上午9時許,當母親走出來的一瞬間,劉觀瑞、劉觀盛兄弟大聲呼喊著“媽媽”,淚水溢滿眼眶。眼前的一幕,李令玉還有點不明白,但我們相信在家人的關愛下,她一定會過得越來越好。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467名受助人員找到家
剛剛送走李令玉,醫院大廳里又上演重逢。兩年前,滄州市肅寧縣的王學敏從家中走失,家人四處尋找,她的老母親每天都要念叨幾遍。今年4月11日,她轉入衡水市精神病醫院安置。經過治療,近日她偶然說出了自己的名字,隨后醫院與頭條尋人取得聯系,在公安、民政等部門的配合幫助下,最終幫她找到了家人。見到走失兩年的王學敏,她的丈夫失聲痛哭,弟弟王盼學對著工作人員深深鞠躬,感謝他們對王學敏的救治和照顧。
衡水市精神病醫院院長方建華介紹,2015年11月,由民政部牽頭,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共同簽署了《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1月,衡水市民政局下屬的衡水市精神病醫院開始了首個京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項目,安置北京長期滯留流浪智力障礙和精神障礙的受助人員。同年7月,民政部與頭條尋人正式合作,利用互聯網,借助精準定位技術,選擇在受助者的走失地、口音地、疑似戶籍地等特定區域推送尋親信息,在最短時間、最精準范圍內幫助受助人員與家人團聚。
面對這些有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的受助人員,在茫茫人海中尋親談何容易。衡水市精神病醫院對受助人員給予親人般的關懷和照顧,對受助人員提供的碎片信息進行分析,從中尋找蛛絲馬跡,至今已為467位受助人員成功尋親。截止到目前,僅通過頭條尋人,就成功幫助80 余名受助人員找到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