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有2.49億,其中超過4000萬的老人處于失能、半失能狀態。“對于這樣的老年人,他們最大的需求不是生活需求,也不是看病的需求,對他們來講,最大的需求就是護理的需求”,2019年8月27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2019年8月26日,國家衛健委會同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出臺標準,從誰照顧、照顧誰、在哪照顧、誰出錢來照顧等方面進一步規范老年護理工作。
《關于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和規范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根據老年人能力和老年綜合征罹患情況的評估結果,對照《護理需求等級評定表(試行)》,將老年患者護理需求分為5個等級,護理0級(能力完好)、護理1級(輕度失能)、護理2級(中度失能)、護理3級(重度失能)、護理4級(極重度失能)。 “老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標準對他們進行評估,根據老人失能程度,有針對性地給他們提供服務。”焦雅輝說。
焦雅輝介紹,評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老年人能力評估和老年綜合征罹患情況。其中,老年人能力評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精神狀態與社會參與能力、感知覺與溝通能力;老年綜合征罹患評估則針對與我國老年人失能密切相關的11種綜合征,比如老年癡呆、帕金森癥。根據這兩大評估結果,確定老年護理需求的等級。
“針對等級評估不同標準,我們提出來針對評估結果提供相應護理服務。"焦雅輝說,護理服務涵蓋機構護理、社區護理、居家護理。護理服務的內容包括生活護理類、護理與康復類、心理護理類,“我們在評估時不僅關心老年人軀體的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此外,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大也是一大問題。國家衛健委曾于5月8日關于護理工作的發布會上透露,我國約有44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但到2018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數僅約400萬。
《關于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范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將作為各地加快培養醫療護理員,提升從業技能,提高服務質量,擴大社會就業崗位的指導文件。《通知》主要包括:一是規范開展醫療護理員定義、培訓對象及條件、培訓管理;二是加強醫療護理員規范聘用、明確職責和加強管理的管理;三是提出有關加強組織實施、明確部門分工、及時總結評估的要求。
界面新聞獲得的《醫療護理員培訓大綱(試行)》規定,以老年患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醫療護理員培訓總時間需不少于150學時,其中理論培訓不少于50學時,實踐培訓不少于100學時,此外還需熟悉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及照護要求,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老年人生活照護特點、老年人營養需求和進食原則、老年人溝通技巧等?!杜嘤柎缶V》涵蓋九項理論培訓內容和五項實踐內容,其中包括老年人異常心理行為的識別和應對措施、終末期安寧療護相關知識。
老年護理資金保障也是一大關注熱點,而長期護理保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2016年6月,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曾出臺《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并選取十五個城市開展試點。
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一大創新,就是從制度設計階段起就十分重視商業保險的作用”,目前,15個試點城市中有13個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經辦,此外還有數十個積極嘗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的非試點地區,絕大多數項目也是由保險公司經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項目約35項,覆蓋人數約4647萬,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規模約47億元。
此外,焦雅輝透露,下一步將總結“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經驗,逐步擴大試點范圍,發展社區和居家護理服務,通過家庭病床、簽約服務等形式,為失能老人、高齡或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適宜的上門醫療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