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區的獨居老人傅歷,在長白街道控江路的小區里住了幾十年。周圍鄰居不論老少,都尊稱他一聲傅老師,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西藏軍區總醫院做了二十多年醫生。退休后,他也常會給鄰居小孩們看病。
2020年武漢疫情襲來,大家感到陌生、恐慌的時候,他親自給社區工作人員講課,告訴他們什么是隔離,怎么做防護,如何正確對待疫情。
但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成了上海疫情中最需要幫助的人。
4月1號,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整個小區進入封控。沒有囤菜的習慣,傅歷家中準備的食物只夠維持5天。
所幸,曾經在部隊幾十年的經歷和軍人專業的訓練,使他知道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應該這樣講吧,碳水化合物,200克,一天,人就能活下去,還有不要斷了水。”
封控的十多天里,他每天燒開一大鍋水,放200克大米,煮成稀飯,這就是一天的口糧。為了減少消耗,他盡量保持不動。但缺乏維生素,使手腳出現潰爛,口腔也長滿了潰瘍。
傅歷在醫生的建議下養了一只狗,疫情期間,每日與狗為伴(©?在人間)
傅歷知道,小區里有很多陽性患者,居委會和志愿者工作繁重。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想添麻煩。
他沒有子女,早年的一場婚姻因不合散了,父母也雙雙去世。疫情之下,搶菜對他來說是個大難題。
雖然傅歷平時會使智能手機,知道在手機APP里如何買菜,但是疫情期間,輸入地址后一拉,列表里的商家都是灰色的,沒有店開張。
13日早晨,他敲開了同一層樓隔壁的門,鄰居是位年輕男孩。“我跟小弟弟說,家里沒什么吃的了,你能不能幫我在手機上買點東西吃。”
鄰居男孩說,要不我幫你申請應急幫手試試看。傅歷補充道,自己患有十年抑郁癥,應該還屬于殘障人士。他讓對方給自己申請了殘疾證號碼,并且把號碼添加在求助信息里。
男孩幫他填寫了一個表格,說明了他是殘疾人的情況。還告訴他說,你等著,可能有人給你打電話,你把情況如實跟人家講。
4月14日下午3:07,微信群“國定路31號愛田水果群”彈出消息的時候,李恒正在玩手機。一條消息出現在他的視線,標簽為“獨居老人,上海市殘疾人證號碼:64b1,是吃的都行。”這條消息,是由應急幫手的客服人員,流轉到了商家手里。
群里消息發不出去不到三分鐘,多人響應。經營便利店的林勇是第一個回復的,他愿意免費提供雞蛋和牛奶。水果店的姑娘王莉說她解決水果問題。又有幾個騎手愿意免費跑腿。
林勇謝絕了騎手們,直接在群里@了騎手李恒,他們是朋友,疫情開始以后,兩個人一起駐扎在林勇的便利店里。李恒回復說,他要自掏腰包給老人買一袋大米,并且免費跑腿。
水果店、便利店老板和騎手們響應(©?在人間)
4月14日下午3:00左右,水果店的姑娘王莉撥通了傅歷的電話,告訴他有幾個人想要幫他,給他送點東西。他不知道的是,王莉之所以能夠“打撈”到自己,是自己在應急幫手求助的結果。
騎手李恒今年30歲,是一名粵菜廚師,海鮮小炒是他的拿手菜。兩年前,他來到上海的一家酒店里當廚師,一個月有8500的收入。在廣西老家,李恒70多歲的父母幫忙帶著他兩個正在讀小學的小孩,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都要靠他和妻子打工支撐。
這兩年,疫情斷斷續續,李恒收入不穩定。為了補貼生活,他還會兼職做跑腿騎手。因時常到林勇的便利店取貨,兩人漸漸成了朋友。
今年正月十六,返崗才發現自己所在的酒店突然倒閉了,老板拿錢跑路,欠下半年的薪水沒發。從2月16日到3月31日,一個月多的時間,李恒沒討回來工資,卻等來了上海疫情的消息。
疫情之下,上海到處封控。酒店倒閉,自然也沒了住處,為了報團取暖,林勇邀請他,一起住到便利店里。“真的要感謝林老板收留我,疫情之下,我知道很多人都需要幫助,所以我也想幫幫別人。”
這段時間,李恒很少接單。一家老小等著自己養活,作為家中的頂梁柱的他,很擔心如果被隔離了,一家要怎么辦?
但這一次,李恒毅然決定冒著風險把單給送了。
“大概3點半的時候,我看了一下,店家們基本東西都備齊了,水果、肉、蛋、奶剛好拼了一箱”。李恒打包好一大箱物資,還有各種速食品,一袋大米,這是大家給老人準備的一份“孝心”。在打包好物資后,李恒穿上大白防護服,帶上兩層口罩,抬起一箱物資和大米綁到了電瓶車上。
集齊物資,騎手李恒做好防護,準備出發(©?在人間)
14日下午3:53,還下著小雨,從長白街到控江路,3公里的距離,李恒用了二十分鐘,將物資送到了小區門口、交給志愿者,反復叮囑盡快配送。直到打電話給傅歷確認收到后,才放心走掉,“我老爸老媽也70歲了,聽到他聲音的一瞬間,我就想到自己在老家的父母。我知道,他需要我們。”
在電話里,傅歷誠懇地說了聲謝謝,聲音聽起來“很憔悴,沒有精神”。李恒馬上回答:“不用,這個都是本分事情。”
14日下午4:00,傅歷家門被敲開。兩板雞蛋,60枚,一提特侖蘇,五六斤蔬菜,蘋果,香蕉,火龍果,耙耙柑,橙子,梨,沃柑若干,一袋10公斤的米,裝在一個箱子里,被一個小伙子送到家里。箱子上面寫著:獨居老人,行動不便,麻煩防疫工作人員送上門,謝謝。
騎手李恒將物資送到傅歷小區門口(©?在人間)
當一大箱物資送到樓里時,鄰居們都很羨慕問他,這箱物資是哪里來的,他回答,是社會上的好心人送的,“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知道,那一通電話后面一定還有許多位幫助我的年輕人。”
收到物資后,老人給自己做了一頓飯,他說:
“回想起來像小說一樣,我拿出一顆青菜,然后給它炒了一個很漂亮的青菜,它里面還有一點肉,我還給自己做了一個肉丸子湯,炒了一個土豆絲。這一頓飯,是我平生以來吃得最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