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關愛空巢老人
2006-01-26

關愛空巢老人

 

對父母的關愛是了解情人是否具備愛心的一項重要指標,對父母的“反哺”也會贏得下一代的回報,讓愛情的遠景變得更迷人。所以,我們提議,在情人節給空巢的父母一個問候的電話、獻給他們一束鮮花,給情人一個欣賞你的理由。
  日前,有關空巢老人自殺或意外身亡的報道引起市民廣泛關注。據本市民政部門最新統計,本市60歲以上的老人已近242萬,其中,“空巢老人”家庭達22萬戶,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醫學表明,空巢老人最易發生老年抑郁,由此導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老年人自殺也因此增加,是什么原因誘發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機?
  原因篇·老人養兒防老回收孤獨
  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部主任、心理學副教授張海音表示,子女不在身邊是老人孤獨的直接誘因,而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內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當代的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較傳統,年輕的時候為子女付出了許多精力、金錢,事業也受到一定影響,有些還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貢獻。他們曾經為子女承擔了一切困難,當他們年老體弱,不再具備保護子女的能力時,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報,期望他們“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綜合征”在延長
  “退休綜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規律性的生活突然改變,而出現的種種心理障礙,它會給老人自己乃至整個家庭帶來苦惱和糾紛。根據最新的調查統計,老年人的“退休綜合征”正呈不斷延長趨勢,價值感的喪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機。
  張海音表示,“退休綜合征”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當原有的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后,老年人難免會出現一段不適應期。但有些人心態較積極,可以很快適應新生活,而一些應對不良的老人,則會因為缺乏強加性的活動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覺渾身不自在。
  健康喪失引發恐慌
  進入老年期,人的各項臟器功能開始衰退,心腦血管疾病、胃、肝臟疾病、關節炎、骨質疏松等各種疾病開始頻頻“光顧”老人,這使他們產生深重的危機感。從心理學角度,喪失與抑郁直接相關,對空巢老人而言,這意味著子女陪伴的喪失、個人價值的喪失、健康的喪失,部分老人因為腿腳不方便,還喪失了與社會、與周圍人的交流。這種老年性抑郁,導致他們情緒低落,沒有活力,對前景黯然、消極,甚至出現失眠。
  原因篇·子女責任過重導致逃避
  有人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單相思”,這種單相思是造成空巢老人孤獨、寂寞的主要原因。張海音表示,其實很多時候,子女的心態也很矛盾,他們寧可用物質的滿足來代替情感的需求,這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責任感導致的逃避和刻意疏忽。
  很多子女總認為,去看望父母,就應該幫他們做點事、買點保健品或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對老人來說,他們并不很在乎你做什么,有時候,哪怕是打個電話,或者只呆一會兒,也會讓他們覺得你在想念他們,這種態度對老人的寂寞心理是個莫大的支持。
  危害篇·加重老年人生理疾病
  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院長陳圣祺表示,精神因素會影響生理的病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常見的老年病都與心理壓抑,尤其是抑郁有關。長期處在抑郁、焦慮狀態下的老人,會導致身體內環境改變,免疫功能降低,人易受感染,原有的病癥很可能加重病情。
  從中醫角度看,香港中華醫學會會員方柏儒副主醫師表示,免疫力降低是血液循環缺少動力的結果。抑郁會造成氣血淤滯,造成相應器官的病變。空巢老人常見的是,因為氣血郁結在心,而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這是他們死亡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心身相互影響的研究還表明,軀體疾病合并情緒障礙,會造成愈后難恢復、死亡率上升,且不易取得明顯療效。
  導致老人自殺上升
  張海音表示,空巢老人容易因抑郁而萌發自殺念頭,而且老年人的自殺成功率較高。不同于年輕人自殺時的沖動,在長期抑郁、絕望的情況下,他們對終結生命的選擇是仔細考慮的結果,所以想法很難改變。而身邊沒有人陪伴,又給他們創造了許多自殺機會。對此,要讀懂空巢老人的潛臺詞。
  這一代老人,他們大多比較傳統,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如何讀懂父母看似不合情理舉止后的“潛臺詞”,就比較重要。
  剖析篇·軀體疼痛可能是“撒嬌”
  李老太半年前開始覺得自己兩肋痛、背痛,家人帶她去看過骨科、神經科,但都沒有查出病灶,李老太因此對家人抱怨不已,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卻沒有得到解決。在臨床上,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張海音表示,他曾遇到一位老太,半年中做過12次胃鏡、拍過很多張片子,腸鏡也做過好幾次,但是醫生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
  那么根結何在呢?其實,許多時候,軀體的疼痛是老人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父母在向你“撒嬌”。很多老人很希望子女能關心他、看望他,但又不習慣表達出來,轉而用生理疼痛來表達他的抑郁,他們甚至會假裝堅強地說:“我不要你們照顧,我只是身體不好,沒有辦法!”他們不承認內心有不快,但疼痛無法緩解又覺得別人不理解他,甚至開始怨天尤人,這其實已經成為“情緒障礙”。
  當然,對抱怨疼痛的空巢老人來說,內心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渴望子女因生理疾病來關心他們,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頻繁看病會給子女造成負擔。這種心態使他們變得更脆弱、更敏感,而多次看病卻看不出結果,由此產生的抱怨,有時還會造成家庭糾紛,加重他們的抑郁。
  建議:建議老人,如果多次看病而無臨床病癥發現,可適當減少看病次數。否則,不但會給家人造成精力、時間的巨大負擔,看不好病,還可能使自己更沮喪、心態更壞。同時,建議他們可適當去看心理門診,通過藥物、心理、家人和社會的共同干預來治療。
  嘮叨也是種心理宣泄
  很多年輕人不愛去看望父母,嫌他們嘮叨。然而,從心理學角度,嘮叨也是一種心理宣泄。通過對一些小事的數落,老年人變相表達他們內心的不快樂。而嘮叨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老人本身就很煩躁、焦慮;二,他們內心存在不滿。無論哪種情況,都提示你,父母的心情出現了問題,這時,如果你為此和他們頂撞,只會使他們更不開心。很多敏感的人聽到父母嘮叨,可能覺得這給自己造成壓力,并認
  真考慮該怎么回答,這其實也沒有必要。
  建議:最好的辦法是,對父母的嘮叨,聽過算數。雖然嘮叨未必是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心理疏導,但是聽老人嘮叨,有助于對他們的情感支持,避開或頂撞是絕不可取的。
  “老小孩”情態討關心
  家中有個老人,常常好似又多了個小孩,所以人們常用“老小孩”來稱呼父母。張海音提醒,其實老人出現“老小孩”情態,提示他們正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需要子女予以關注。正如歌中所說,“人的心中都有個孩子”,這個“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種“蛻形”的表現,各個年齡段都可能發生。其實每個人都有非常任性的一面,當個人力量強大時,它會被理智壓制,而當人經歷難以承受的痛苦或壓力時,它就會出現。對空巢老人來說,軀體痛苦、心理抑郁造成了他們的巨大壓力,導致他們像孩子一樣,愛撒嬌、耍小性。
  建議:看好你家的“老小孩“,多關心、愛護他,分擔他的痛苦。最忌諱的表現是:“你都活到70歲了,怎么還這樣?”千萬不要去糾正他!
  對策篇
  空巢征候群是一個社會現象,據本市民政部門最新統計,本市60歲以上的老人已近242萬,其中,“空巢老人”家庭達22萬戶,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而上海老齡化的趨勢還在不斷上升,對空巢老人的關注,就需要社會各方攜手,同時,也需要老人自己的積極調整。
  父母:做一個“成功老人”
  日前,社會上關于“成功老人”的報道成為熱門話題。張海音表示,空巢老人與其坐待別人拯救,不如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為自己安排合適的、具有創造性的社會活動,例如在居委會做志愿者、學習一門特長等,在發揮余熱的過程中,他們的情緒也會走向良性循環,有助于克服老年抑郁,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子女:定期和父母聯系
  在中國,老年公寓、養老院等老年福利機構還沒完全普及開來,除了收費問題外,傳統的“不孝”觀念也是限制它發展的原因。張海音表示,在經濟許可得情況下,送老人去養老院,并不意味著你就是“逆子”,也不表示就切斷和老人的一切聯系,你可以常去看望、定期聯系,遇到節假日把老人接回來,這樣雙方都沒有負擔,處理得游刃有余。對老人來說,和許多同齡人共處一室,有助于緩解孤獨感。
  社會:完善社會支持系統
  值得欣慰的是,在對空巢老人的幫助與護理方面,本市已經作出了許多努力,楊浦區1000名青年志愿者參與“朝陽為夕陽”工程,楊浦精神衛生中心開通了免費咨詢熱線,而八五醫院漕河涇分院的痔科醫務志愿者常常為空巢老人義務出診。目前,全市各區縣已全部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并開設熱線。
  然而,面對242萬老人、22萬戶空巢老人家庭,社會支持系統還是不夠。陳圣祺建議,每個社區都應該掌握空巢老人情況,把他們的資料包括健康狀況登記在案,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時的、個性化服務。

 

“低調的人們”摘自《中國心理服務》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