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夫殘婆病子年幼殘疾女辛苦持家12年
2006-03-13
患病的公婆、殘疾的丈夫、年幼的兒子……身有殘疾的白仕靜12年如一日操持著這個家,成了鄰里皆知的好兒媳。
好兒媳白仕靜或許并不能算一個好女兒,因為婆婆隨時都需要她的照顧,她11年都沒有回娘家探望過自己的父母。
公婆患病 兒媳擔起家
39歲的白仕靜是海城人,兒時得了小兒麻痹癥腿部殘疾。1991年她與兒時溺水留下了智力殘疾的何勇相識。
1992年,白仕靜嫁到了鞍山與公婆住到了一起,僅僅過了一年丈夫下崗了,由于智力上有殘疾,何勇再也沒找到工作,殘疾逐漸加重了。
兩年后,白仕靜的婆婆突發腦血栓癱瘓在床,公公著急上火犯了嚴重哮喘病,那時她的兒子還不到兩周歲。“一家五口人,四口人都需要我來照顧。”白仕靜說,“我的腿站時間長點都會疼,我都不知道還能不能生活下去。”
“公婆對我都很好,他們病了我不能丟下他們不管。”走路一瘸一拐的白仕靜,說出這句話時神情異常堅定。
親媽捎信 也不回娘家
一次,村里人捎口信說爸媽希望她能回一趟娘家,但考慮到公婆和什么都不能做的丈夫、孩子,白仕靜沒有回去。
從1994年婆婆癱瘓在床11年過去了,白仕靜始終沒有回過一次娘家。
“老伴有病,10多分鐘就小便一次,自己還不知道,都是兒媳給換洗收拾,嫁到我們家算是委屈了她。
”白仕靜的公公說。
去年11月,白仕靜的婆婆去世了,今年的春節,白仕靜終于回到娘家與父母過了一個春節。“生命有時顯得很沉重,在這個屋子里我送走了婆婆,”白仕靜說,“但在沉重之中我感受到一種負擔的甜蜜。”
心存責任 咬牙不離婚
現在,白仕靜的丈夫、公公和孩子的起居都靠她一個人照顧,全家人靠低保和公公的退休金維持生計。
“說實話,在最困難的時候我想過離婚。”12日,白仕靜平靜地說,“但我不能那么做,那樣做太不負責任了。”
年逾七旬的公公自責地說:“我那時脾氣不好,動不動還罵兒媳婦,但我這兒媳一點埋怨都沒有。”
采訪臨近結束時,白仕靜的兒子小強放學了,他看媽媽做飯,“我能幫上忙的我都會去幫媽媽做,她真的很不容易。”
聽到兒子這樣說,白仕靜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會盡一個兒媳的責任、一個妻子的責任和一個母親的責任去照顧好他們,他們生活舒適我也就開心了。”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