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3、15”老年自愿者服務隊
2006-03-16
43位老人自愿組建了“3·15”志愿者服務隊,這個信息,從整個文章中凸顯出來,有了讓人繼續深入思考的可能。第一層思考是志愿者。當我想到這里時,我發現自己竟然不是很清晰志愿者是怎樣的一群人?我上網查了資料。志愿者指的是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的人。
當志愿者的概念清晰起來的時候,43位老人的行為的意義也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在用自己的無償勞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為促進市場上的誠信經營、呼喚誠信精神服務。沒有身處其中的人無法完全理解他們何以能堅持下去的執著。43位老人的維權行為發生在現實世界,但它的指向來自精神世界,是人在無條件“利他”行為之后獲得的精神滿足支撐著他們走下去,在現實世界一點點去做,去經歷各種困難和阻力,同時在精神世界一點點地收獲精神上的富足。于是就有了“67歲的唐厚文老人由于生活條件差,每到夏季都不得不找些零活干,但一閑下來,他就又當起了志愿者;66歲的馬秀蘭寧肯奔波兩公里也不愿意丟下這份工作;74歲的游秉珍至今不愿意從志愿者的崗位上退下來……”的事實,那是一份發自心底的牽掛。
每個人都有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和促進社會進步的能力,同樣,每個人都有促進社會進步繁榮的義務及責任,參與志愿者服務是表達這種“權利”與“義務”的積極和有效的形式。志愿者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發展,精神和心靈得到滿足。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要,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超越現實利益之外的行為,擴展著志愿者對人和社會的理解,推動人們以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追求進步和完美。最終,人們這種默默無聞的自我實現匯集成歷史發展的洪流,從根本上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第二層思考是老年志愿者。我們經常提到的是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于是就有了別樣的意義。很多老人退休后不再工作,這實際上是一種浪費,很多老人在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還有精力做事的時候不再工作。很多這樣的老人因此承受著無法訴說的內心的苦痛,被“沒用了”的感受打擊得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看不到自身的價值。有一種觀點,人一生都是要工作的,只是年老的時候因為體力的原因可以換一種工作的方式,但絕對不能不工作。43位老年志愿者給了我們啟示,老人們可以做的事還很多很多,這個世界還不完美,還有很多的事需要做,需要年輕人做,需要老年人做,需要每一個人去做。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