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發生在安徽六安的一場大火吞噬了一名宜興籍戰士的生命。40年后,這位烈士的母親宋老太卻仍然感受著“兒子”的濃濃孝心,這份孝心來自兒子的戰友——一名鹽城籍的老兵。
這名老兵叫張貴喜,今年63歲,現為鹽城化纖廠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談起40年前犧牲的戰友卞福根,張老深邃的眼神里充滿了無限回憶。他告訴記者,他們是在安徽六安地區參軍時相識的,當時兩人在同一個班,由于是江蘇老鄉,兩人顯得特別親密,在一起學習和訓練中,結下了深厚友誼。1966年初的一天,連隊附近的一個茶葉倉庫發生大火,里面還堆放著大量的糧食,火災發生后,包括他和卞福根在內的200多名戰士奮不顧身地沖向火海。大火終于被撲滅了,但卞福根卻被大火奪去了年輕的生命。中年喪子,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面對悲痛欲絕的烈士母親,張貴喜整日陪伴在老人身邊,并誠懇地說:“媽媽,福根雖然不在了,我愿意做您的兒子……”
隨后的日子,為了讓老人還能感覺到兒子仍然活著,張貴喜每周都要寫信給這位遠在宜興的“宋媽媽”。有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寄給“媽媽”的幾封信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張貴喜為此寢食難安,決定按信上的地址親自到宜興探望“媽媽”。隆冬臘月,天寒地凍,但張貴喜凌晨五點不到就趕到了宜興,經過一番周折,終于找到了“母親”的家。一到家,張貴喜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沖著“母親”大喊:“媽,您鹽城的兒子來看你了!”老人望著這個臉上還冒著熱氣的戰士,看了又看,激動地說:“是貴喜!是我兒子!”原來,此前“母親”的信都是卞福根的弟弟代寫的,后來福根的弟弟也參軍去了,才暫時與貴喜失去了聯系。
40年來,這段異地“母子情”從來就沒斷過,以前沒有電話,張貴喜就堅持給“母親”寫信;現在,張貴喜總是隔三岔五給老人打去電話,噓寒問暖;每年大年初一,老人接到的第一個拜年電話也總是鹽城的兒子打來的。如今只要有時間,張貴喜都會抽空到宜興去探望已87歲高齡的老“母親”,陪老人聊天,為老人揉揉腿、捶捶背。平時,張貴喜也經常從自己有限的收入里拿出錢來給老人寄去,雖然家境優越的宋老太并不缺錢用。昨天上午,記者在鹽城化纖廠宿舍區看到張貴喜,他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還和老伴擠在一個從廠里租來的只有20多平方米的簡陋居室里。記者了解到,這么多年,張貴喜已成了宋老太生命中的精神支柱。如今,宋老太同最小的兒子和媳婦生活在一起。老人雖然已是滿頭白發,但身體卻很硬朗。提起鹽城的“兒子”張貴喜,宋老太拿出珍藏的一本相冊,這是她到鹽城“探兒”時拍的,并一一向記者介紹照片上的人。從宋老太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生活得很幸福。2003年,宋老太的老伴去世,在老人墳冢前的碑文上,刻上了這樣幾個字:兒子張貴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