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個突然閃過的念頭,使他下決心鉆研甲骨文。如今,他已從一個普通的書法愛好者成了國內少有的甲骨文書法家。昨天,年近六旬的韓學鏞表示,他將舉辦一個甲骨文書法作品展,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十年前迷上甲骨文
韓學鏞自小學習書法繪畫,目前在重慶乃至全國書畫界也小有名氣。起初,他主要學習繪畫,后又轉向書法,最擅長楷書和隸書,并深受書畫愛好者的喜愛。20年前,他突然萌發了一個念頭———學習甲骨文。于是,他放下了可以為他帶來
豐厚收入的書畫創作,從舊貨市場、書店、圖書館找來各種關于甲骨文的書,開始潛心研究。
沒有專門的老師,也沒有志趣相同的朋友進行交流,韓學鏞完全靠自學,從一個甲骨文方面的門外漢變成了專家。據韓老講,在我國現今存世的4500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破譯出來的有2000多字,公認無爭議的字有千余個。
創作甲骨文書法作品
對韓老來講,光認得這些字還不夠。2000年,韓老想到要利用自己的書法特長,用這些甲骨文創作書法作品。為了讓普通人既能清楚地了解這些作品的含意,又能夠領略甲骨文的魅力,韓老在他創作的每幅書法作品中,除了用甲骨文書寫詩詞歌賦外,還在這些詩詞旁邊配上用楷書等字體書寫的文字,兩相對照,一目了然。“這樣一來,看的人既能夠欣賞優美的詩句,還能從中學習和認識一些甲骨文,可說是一舉兩得。”提起自己的創意,韓老很是得意。
從2000年至今,韓老共創作了近50幅甲骨文書法作品,內容主要以環保為主。去年,他用甲骨文書寫的一幅描寫重慶的嵌字詩還作為禮物,送給了參加亞太城市市長峰會的代表。
想辦甲骨文書法展
提起學習和練習寫甲骨文的過程,韓老坦言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我沒有看到過真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全靠各種有關的書籍,然后模仿上面的字體書寫!”據韓老透露,最近,他將趕赴我國最早發現甲骨文的河南安陽進行考察,零距離感受甲骨文字的魅力。
“我現在有一個心愿,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據韓老講,目前,學習和研究甲骨文的人已非常少了,長此以往,今后能夠認識這種文字的人都沒有,為此,他準備在近期拿出自己創作的甲骨文書法作品舉辦一個展覽,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和了解甲骨文這種我國現存于世的最早的文字。(記者 蔡文沛)
名詞解釋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至今已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因出自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