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閱讀提示
為搜集侵華日軍當年強擄中國勞工的鐵證,18年來,王留柱自費跑遍河南,搜尋到了59名健在的勞工,采集到了120多名勞工遺屬的證言。
因為他的活動,當年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罪行證據越來越充實。為民間對日索賠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如今他已69歲,出于對年齡和經濟狀況的考慮,他盼望有人一起走這求證苦旅……
18年前走上求證苦旅
3月29日,日本福岡地方法院以“訴訟時效”已過和“國家無答責”為由,駁回了二戰中國勞工要求日本政府和企業給予賠償的訴訟請求。與此同時,中國民間要求日本賠償中國勞工的呼聲再增長。襄城縣政協退休干部王留柱先生就是其中一員。
今年3月下旬,記者采訪了正在洛陽搜集證據的王留柱。
他說,他原來在襄城縣政協工作。1988年,他開始求證苦旅。那時,他認識了“花岡暴動”的領袖耿諄老人,隨著對“花岡暴動”的了解,他感覺資料奇缺。于是,他從搜集“花岡暴動”資料做起,逐漸擴大到搜集所有河南籍勞工的資料。
勞工經歷件件撼人心魄
當年中國勞工的經歷,讓人震撼。
一名勞工訴說了這樣一件事:當年在花岡做工時,每天都是極度饑餓,尋找食物成為本能,路邊的草、地里的蟲,都會隨手填進嘴里。一次,一名中國勞工被日本人迫害致死,日本人讓中國人將死尸焚燒掩埋。焚燒時,有一名勞工忍不住偷吃了尸體。此事被其他勞工發現后,立即將這名勞工捆綁起來要求勞工領袖耿諄治罪。耿諄眼含熱淚,讓人將這名勞工放掉。耿諄說,這是日本人造成的惡果,他是實在餓得沒辦法了……據說,當時中國勞工吃人死尸的現象并非這一例。現在,當一些中國勞工提起此事,皆嘔吐不止,老淚縱橫。
伊川縣鳴皋鎮中溪村村民王紹增,今年84歲。此次王留柱先生到洛陽就是采集他的證言的,記者在現場聽到了他講的辛酸往事。
1943年5月,王紹增在戰斗中負傷被俘。在被押往日本北海道的途中,王紹增看到一個個中國人倒斃,甚至一些人還沒有完全死亡,就被日本人活埋了。在保定的一個集中營,王紹增拉肚子,他很害怕,因為許多人是因為拉肚子被埋掉的。幸運的是,王紹增忍了10多天,病竟然好了。在去日本的船上,不斷有中國人死亡,日本人每天早上都要抬著死尸往海里拋。到了日本北海道,王紹增被押往一座煤窯。在煤窯,王紹增等中國勞工每天都要干10多個小時的重體力活,有病得不到任何治療,而且很少的“雜食”還要減一半,如果病重,日本人就給病人打一針,三兩分鐘人就死了。其中有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人收買,日本人就讓他監視并毒打中國勞工。后來日本投降后,這個漢奸被中國勞工打死。王紹增說,與他們在一起的勞工,約有一半被迫害致死。
苦苦尋找為歷史留證據
中國勞工當年遭受的非人折磨,日本右翼分子卻不承認。王留柱先生說,日本右翼的如意算盤是,當中國勞工漸漸都亡故后,他們就更可以信口雌黃,顛倒黑白了。而當年的中國勞工,目前最年輕的也將近80歲了,大多數已經去世。因此,搜集這段歷史的證據非常重要。
王留柱說,他工資不高,到近處搜集證據就騎車,去遠一點的地方,還得想方設法省交通費,但最麻煩的是線索難找。
終于,在1993年,他得到一本日本出版的《中國人強制連行的記錄》,書中記錄了4萬多被強擄到日本做勞工的中國人的姓名。從此,他加快了尋找中國勞工的速度。
王留柱將河南籍的人員分類建檔,挑選出當年27歲以下的人作為主要搜集證據的對象。王留柱說,由于時代變遷和其他原因,一些人留下的姓名和地址對不上號,他多次因此“碰壁”。比如,許昌勞工白其華,在登記時故意寫成“白其革”。王留柱曾經按書中記載尋找一名“張永川”的勞工,但始終沒有找到。后來王留柱偶爾翻看一篇文章,作者稱自己的哥哥“張永順”是當年的勞工。王留柱立即聯系,才發現“張永順”就是他苦苦尋找了3年的“張永川”。在給張永順作了錄像錄音后的約3個月,張永順就去世了。
沈培章老人在去世前,一直對在日本做苦役耿耿于懷;而王留柱尋找他也下了一番工夫。沈培章在登記籍貫上只寫了“葉縣”兩字。王留柱跑了許多地方,也沒找到他。在連續認錯人后,一次無意中聽人說有名老人的綽號叫“老日”。他找到這個會說幾句日語的老人,發現正是沈培章。
張永順、沈培章等老人的相繼去世,讓王留柱非常難過,他說,這些活著的見證已經不多了,如果不再加快尋找,給他們錄像錄音,逝去的將無法彌補。
求證苦旅希望同伴加入
王留柱說,這些老人現在大多生活不寬裕,沒有能力奔波,為自己歷史上所遭受的不公正去日本打官司。所以,就需要有一些人站出來還歷史以真實。
據悉,王留柱先生的工作得到了國際國內各界的認可和關注。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抗日戰爭暨遺留問題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等,先后聘請他為特約研究員;2005年,兩位富有正義感的日本老人,專程到河南查看他的取證,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王留柱先生編輯整理的《耿諄與花岡暴動專集》在人民網上連載,作為2005年北京大學9·18史實研討會上的正式材料下發。旅美華僑、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會長呂建琳女士訂購了200本書到美國,并資助王留柱一部錄像機,專門用于他的求證事業。
記者看到,頭發花白的王留柱雖然依舊豪情萬丈,但步履已經有些蹣跚。他說,在來洛陽之前,他剛大病了一場,畢竟年紀不饒人啊!真希望有人能加入取證行列,有人給他提供勞工信息,讓他能盡快走訪,搶救這段歷史,整理出一本《中國勞工訪談》的書,留作永久的歷史資料。
□首席記者任雙玲文圖
王留柱先生正在為中國勞工幸存者、伊川縣王紹增(右)錄像取證。
提起“勞工生涯”,王紹增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