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問題的提出:
所謂弱智兒童一般是指大腦受損傷而智力發展有障礙的兒童,其智力水平比同年齡的一般兒童要低,且發展速度緩慢,并伴有適應行為方面的障礙。確定弱智兒童有三方面的標準:一般智力功能低下,社會適應行為受損,十八歲以前出現。從關于弱智兒童的定義和診斷標準來看,社會適應能力差是弱智兒童的顯著特點,而從事弱智教育的老師們也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了這一點。這些弱智兒童,有的不會洗衣做飯、不會乘車購物、害怕與人交往,甚至連簡單的生活自理也需要大人的幫助。不少弱智兒童的父母帶著內疚的心理包攬著孩子們的一切生活。這些,都在弱智兒童入學后毫無保留地暴露了出來,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也阻礙著他們與外界社會的正常交往。如何通過教育、訓練有效地培養弱智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讓他們能健康成長為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學會一定勞動技能的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這已成為廣大弱智教育者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二、實踐和研究:
為使弱智兒童們能自理生活、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并能與人正常交往、較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特殊教育工作者們在抓好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努力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補償弱智兒童的身心缺陷、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我校在這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并根據國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弱智學校(班)教學計劃》,結合我校培智部的實際情況和弱智兒童的個體特點,就培智學校社會適應性課程內容的設置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 勞動技能性課程內容的設置。
實踐證明,弱智兒童從弱智學校接受若干年的教育后,除個別兒童可能繼續升學外,極大多數將走向社會,爭取參加適當的崗位上工作,能獨立或半獨立地生活,這是弱智兒童自身的愿望,也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期望。這就要求弱智兒童們在校期間就能具有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為以后走上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我們從抓好勞動教育和技能訓練兩方面著手,先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帶領他們到畢業生所在工廠車間進行參觀,培養他們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和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的勞動品質,再以《教學計劃》為基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分階段進行技能訓練。1、低階段(1~3年級)開設了生活指導課,以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為主,主要有飲食、大小便、衣著、睡眠四方面,并輔以最簡單的公益勞動,如掃地、擦桌子、灑水、倒垃圾、撿樹葉等。2、中階段(4~6年級)開設了勞動課,繼續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主要有衛生、安全、使用常用物品三方面,如個人衛生的處理、學習打雨傘等,并進行家務勞動的學習,如燒飯、做菜、釘紐扣、洗衣服、包餛飩等,同時參加各種公益勞動,如大掃除、擦自行車、上街勞動等。3、高階段(7~9年級)開設了勞技課,在鞏固家務勞動、公益勞動訓練的同時重點進行烹飪和縫紉的技能訓練(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較少,穿插在聾生班進行學習)。
(二) 功能補償性課程內容的設置。
弱智兒童由于大腦受損而智力低下,同時也導致了身心發展的遲緩和各種功能的缺陷。弱智兒童與同年齡的正常兒童相比,身高、體重、骨骼之成長皆較差,其發展速度緩慢,且成熟也晚。在動作發展方面,他們的協調性、平衡性、敏捷性與體力同樣表現稍佳,尤其是那些中樞神經系統有損傷的中、重度弱智兒童,其動作的協調、步態、精細動作能力更是多有問題。在學習方面,弱智兒童存在著認知發展緩慢、語言能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遷移困難等缺陷。又由于他們在生活、學習中經受了太多的失敗體驗,人格方面表現出自信心不足、固執、易受暗示等特點。同樣,我校培智部的學生也存在著這些特點。
我們在深入了解每個弱智兒童的特點后,以在音、體、美中開設“微型課”和功能課綜合訓練的形式對弱智兒童進行功能補償,并制訂了個別訓練計劃。在完成各科正常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重點項目的訓練。1、音樂課中重點進行節奏訓練、體態律動和打擊樂器的學習,促進弱智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增強記憶力、激發想象力,從而促進大腦皮層細胞的生長、發育。2、體育課中重點進行肌能訓練、康復訓練、游戲教學和頑強意志的培養,在爬、跑、跳、投、平衡等各項練習中重視左邊器官的訓練,活化右腦,以促進弱智兒童動作的協調性、靈巧性、頭腦反應的敏捷性,從而使身體發育健全。3、美工課重點進行感知訓練和手部訓練,在涂色、折紙、捏橡皮合訓練的形式對弱智兒童進行功能補償,并制訂了個別訓練計劃。在完成各科正常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重點項目的訓練。1、音樂課中重點進行節奏訓練、體態律動和打擊樂器的學習,促進弱智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增強記憶力、激發想象力,從而促進大腦皮層細胞的生長、發育。2、體育課中重點進行肌能訓練、康復訓練、游戲教學和頑強意志的培養,在爬、跑、跳、投、平衡等各項練習中重視左邊器官的訓練,活化右腦,以促進弱智兒童動作的協調性、靈巧性、頭腦反應的敏捷性,從而使身體發育健全。3、美工課重點進行感泥中正確感知、協調操作,培養弱智兒童辨別物體的形狀、色彩、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和技能,發展想象力和表現力。4、功能課充分利用學??祻褪疫M行綜合訓練,腳踏車、啞鈴、跑步器、足部按摩器等,根據學生個體特點有重點地進行訓練。
(三) 社會實踐性課程內容的設置。
弱智兒童由于自身具有生理缺陷,大都不合群,怕受到別人的歧視。家長們也會因此覺得抬不起頭,不愿帶孩子們出門,不知不覺中就減少了孩子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害怕與人交往、不會乘車購物等都是弱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的表現。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諸如《上醫院》、《買練習本》、《做客》之類的社會交往、生活常識類課文及其它學科中的社會實踐性內容在弱智兒童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且留于形式、效果不佳。于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溶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拓寬學習空間。
我們利用班隊活動、課外活動和節假日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并在雙周五下午兩節課后外出活動。主要有:1、認識公共場所和交通標志,如上醫院、看電影、逛超市、認識紅綠燈、認識人行橫道等。2、學習乘車購物,如怎樣買票、如何上下車、學習購買商品、怎樣在快餐店吃飯等。3、緊急情況的處理,如學打電話、迷路后怎樣找警察等。4、參觀工廠車間,進行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