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昨天(4日),52歲的聾啞人武明還覺得是在做夢。4天前,這位被遺棄在杭州41年的不會說話也不會寫字的老人靠著一張錢江晚報,幾經周折終于和弟弟擁抱在蘇州,他們淚如雨下,但心情像花開一樣燦爛。
這些天,武明一直抿著嘴笑,她一直舍不得睡,生怕是夢,醒了就沒了。
武明家的抽屜里一直藏著一張半年前的錢江晚報,上頭刊登了她尋找親人的故事。盡管,武明看不懂上面寫著什么,可她知道,就是這張舊報紙圓了她苦苦追尋了41年的夢。
媽媽被外公丟在杭州火車站
在武明的女兒雁子的記憶里,媽媽老是出遠門,一出去就是幾天。長大了,她才知道媽媽一直是在尋找親人。
1967年的6月,媽媽被外公丟在了杭州火車站,后來杭州兒童福利院收留了她。媽媽在杭州結婚,后來生了我。我們一家人過得很愉快,可是媽媽總是惦記著家鄉的親人。媽媽對家鄉的記憶并不清晰,她告訴我,那里有河,有很多船,墻是白的,瓦是黑的。
今年19歲的雁子對媽媽的故事“耳熟能詳”了。每一次,媽媽出門回來,總是疲倦地躺在床上,艱難地發出“哥哥,弟弟”的聲音。
報道引來眾多線索
“目前我生活在美麗的天堂,盡管生活條件有了改善,盡管我經歷了遺棄、饑餓和苦難,但卻絲毫沒有改變我對親人的思念!”2005年9月18日,錢江晚報刊登了武明的尋親故事,希望能幫助她實現家人重逢的心愿。
武明的心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心。杭州市聾人協會副主席姚麗娜看到報道后,親自去了殘聯、福利院、民政局、派出所,幫武明尋找親人一絲半縷的線索。
許多素不相識的讀者也紛紛來信來電,給她提供線索。半年來,武明帶著錢江晚報跑遍了大半個浙江省,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歸。
武明有些泄氣:“難道我的記憶出了錯,難道我的家鄉不在浙江?”
姚麗娜根據錢江晚報的報道和武明的回憶重新與武明進行了分析,大家決定將尋找范圍擴大到江西、江蘇一帶。
今年3月,武明到了蘇州尋親。蘇州電視臺聽說后,被武明多年來執著尋親的故事深深打動,決定為她制作一條尋親短片。
弟弟看到了尋親短片
3月30日,這個只有兩分鐘長度的尋人短片在蘇州電視臺播出了。短片立即吸引了一個人的目光,他就是武明的親弟弟金義。他一下子從沙發跳了起來:“她就是我的親姐姐啊,我找她也找了40年啊。”
第二天一早,金義就趕到蘇州電視臺。在那兒,他仔細地一遍遍地看著報紙,努力搜索著小時候的記憶:“黑磚式的平房,黑色的土地,沒有山,爸爸那時的工作單位離家不遠,姐姐左肘的那塊疤……”
“對了,對了,肯定就是我的姐姐”。
當天晚上,武明女兒雁子的小靈通上收到了一個讓全家人都興奮不已的短消息:“你的弟弟找著了,速來蘇州見面。”
武明第一反應是“不會吧?”她緊張地搓著雙手,不停地朝著女兒和丈夫比劃:“真的嗎,是真的嗎?”
三雙手不停地比劃,一遍又一遍地討論著、猜測著、興奮著。找了40年,經歷了無數的失望,當幸福真的到了眼前時,一家人反而有些懷疑了。到了深夜,武明還張羅著第二天要去蘇州穿的新衣服。
武明在鏡子前坐了一夜,不斷地梳理自己的頭發,像是在梳理自己的心情。41年的等待讓她有些誠惶誠恐,可這也是那么多年來第一個確切的短消息——“找著了”。
姐姐左手拿筷子,和小時候一樣
下了車,武明母女倆幾乎是一路小跑著趕到蘇州電視臺。在那里,金義和許多朋友已經在等著了。
第一眼對視,雙方都在猶疑。金義悄悄跟身邊的朋友說:“姐姐應該不會這么瘦,不過,她的眼神,是我記憶里的那種,一輩子也變不了。”
而這時,武明的眼淚已經像溪水一樣流了滿臉。
時隔41年,姐弟兩人終于抱在了一起,哭了很久很久。
姐,你知道嗎,這么多年了,我找了你多少次啊,每次都不是,我心里好難過。
我們的一個哥哥在外地工作,他知道找到你了,高興得不得了,過段時間他會來看你。姐,我們的老家在江蘇吳江。
金義早就安排好了汽車,他帶著姐姐去了老家,看小時候他們住過的老房子。一路上,武明一直盯著窗外,不斷地流淚,不斷地打著手語,懂得手語的朋友都來不及翻譯。
中午,姐弟倆和家人在當地最好的飯店吃飯。一拿起筷子,金義又一次哽咽了:“姐姐左手拿筷子,和小時候一模一樣。”接下來的兩天,金義不停地重復著這句話,他再次確信武明就是他的親姐姐。
武明要回杭州了,金義依依不舍地送武明母女上了車:“蘇州和杭州不遠,姐,下個星期,我來杭州看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