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人把人生中最好的年華和小量的財產留在了計劃時代的老單位和老街巷,然后頂著滿頭銀發,牽著孩子們的衣襟,突然切進市場時代的嶄新都市。在寂寞還是繁華、享福
|
寄“兒”籬下的悲欣交響
年輕人想的是做這城市的主人,而遷居異地城市的老人們想得更多的,是還能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 本刊記者/曹紅蓓
驚蟄時分,家住北京城北天通苑社區的IT從業者樓必成準備開始完成一樁緣起于上個春天的未竟心愿——給外地來的父母們組織同鄉會。
2005年春節,樓必成在天通苑社區論壇上提議,給現住天通苑的外地來的父母們成立同鄉會,一時間應者云集。東北同鄉會是第一個行動的。約好了某日聚餐,子女們很積極,有十幾個報名,誰知到了聚餐當天,九成父母打了退堂鼓?!翱赡苣菚r天氣不好,而且,父母們比我們還要害羞?!睒潜爻蛇@樣總結。他表示,今年等天氣暖和了,一定要重新做這件事。
樓必成對這次的活動有信心:“天通苑人口基數足夠大,規劃30萬人口,已入住十五六萬,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外地人。由于大批入住的業主是在2003、2004年,緩了一年多后,買房時帶來的經濟壓力已經少多了;加上一些民眾認為選擇這兩年的農歷屬相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好運,天通苑正在迎來生孩子的高峰期。”
由此,很多業主的外地父母都來幫忙照看孩子,他們的區域分布很明顯,集中在東北、山東、湖南、四川、江西、山西等籍?!?/P>
在北京,很多新興社區,特別是世紀城、天通苑、回龍觀、望京等數萬人以上的大型社區中,因為業主多為外地留京者,隨著他們的居住日漸穩定,老家父母的到來,早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因而老人們的大煩惱和小快樂,也開始在社區里公開地彌漫。
“他們的精神需求,子女們一定會關注的。”樓必成堅信。
若失若忘
在北京城西的這個小區里,孩子們都叫他杜爺爺。杜爺爺退休前是江西某建筑設計院的黨委書記。他有四個孩子:大兒子大女兒在國外,其他兩個孩子都在北京。
小兒媳婦早逝,杜爺爺退休后,就跟老伴住到小兒子家,幫助照看孫女。在江西,杜作為退休書記受人尊敬,生活被單位照顧得挺好。但一到了北京就成了沒人理的平頭老百姓,跟單位的關系,僅止于弄點醫藥費寄過去寄過來。去年,杜悄然病逝,老伴仍舊住在小兒子租來的房子里,繼續照看孫女。
一般老人退休后,生活圈子急劇壓縮,本身就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如果此時還要遷移到另一空間,對老人來說,那些曾經重要的人生印記就變得更加模糊而令人懷疑。李仁老人曾是山西某市的干部,家里有一套大三居,收拾得干凈整齊。剛來北京的時候,他心里惦記著,總想著抽時間回去看看那個屋子?!霸瓉碛X得那可是個家呢,現在看那算個啥呢。”李說。
李仁剛剛在北京度過了第8個清靜的春節。以前在山西,過年的時候每天都要早起,迎來送往忙不斷,“水都不知道要燒多少壺”,現在這樣的場景對他來說已是恍若隔世?!艾F在好些,安靜?!痹掚m這么說,但是碰到有什么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幾十年不聯系的同學的孩子從山西來到北京,他都會熱情洋溢地邀請人家到家里住,還親自跑到北京站去接。
離開了家的老人總是有更充裕的時間品嘗寂寞。
杜玉蘭老人的家在新疆某生產建設兵團,杜已年過70,平時在新疆跟大兒子住。前幾年,在北京工作的兩個女兒買了房子,就把老太太接來北京同住。女兒們上班以后,杜玉蘭大部分時候就是一個人在家打打電玩。
其實杜并非沒有新的交往,“有其他的外地老太太,但雖然在外面混熟了,又不能貿然去敲人家門?!睘槭裁茨??杜告訴記者,以前她曾去“敲過一個東北老太太家的門”,約她一起去香山。臨出門時,東北老太太的兒子特別叮囑媽媽:“你不要被人騙了?!?/P>
杜老太太來北京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為了督促兩個女兒結婚,可平時和女兒們就這個問題交流的機會總是很少。有一次小女兒的一個好朋友來了,恰好她特別有耐心陪老人說話,杜老太太就拉著她的手打聽女兒感情方面的事,一直聊個不停。
繼續生長的權利和快樂
“媽媽經常跟我抱怨說在這兒住著跟坐牢一樣,但我覺得她真回去后,還是挺懷念這段日子的。”杜玉蘭的女兒對本刊說:“有一次我在電話里一提說和朋友去了什么地方,我媽馬上說,‘我知道,就在東三環那邊?!械臅r候她還會津津有味地比較北京和新疆的雞蛋價格?!?
“老太太很聰明的。我們搬過幾次家,每到一個新地方,她都把周圍的環境摸得很熟,這里有個店,那里有個市場,而有時我們都不清楚?!痹诒本┑臅r候,杜玉蘭還每天看《新京報》,也留心社區墻上的標語。
去年第二次到北京來的時候,來接機的女兒們走錯了航站樓,老太太一看二看人不來,卻看見了機場派出所的牌子。她立馬想起在北京時記熟的“有困難,找民警”的宣傳語,拿出自己的小通訊本找民警求助,順利地和女兒們取得了聯系。
作為這個城市的寄居者,老人們在燈火闌珊處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融入,在融入的過程中,也重拾了繼續“成長”的權利和快樂。
李仁的兒子對本刊講了老爸來京后的幾個有趣的變化:“比如,剛來北京的時候,家里的電視頻道隨時都被老爸定在山西臺,幾年后的現在,已經基本不看山西臺了?!睂Υ?,李仁解釋道:“山西臺調調落后,說的是老生常談,還總比人家慢半拍。”
現在上網成了李仁的主要消息來源。李仁到北京以后開始觸網,最開始是玩臺灣麻將,第二年迷上了新浪,接著學會用Google查東西,去年開始用MSN和國外的二女兒視頻聊天,今年學會了拼音輸入法。起初打一句話的工夫,MSN那邊的孩子能洗一只襪子,現在已經可以連續敲字對話了。
有一次李仁回了趟山西,返回北京后,跟兒子說:“回去一看,發現人們土得不行,素質可低呢。”究竟怎么個低法呢?李仁解釋說:“一邊走一邊剝蔥,蔥皮扔一地。還有,站在樓底下哇哇地聊天聲很大,我不想聽也聽見了?!?/P>
“消息靈通”,是北京讓李仁最看重的優點。
雖然現在周圍的鄰居“住了幾年也不知道誰是誰”,但他已經開始覺得,以前被他引為主要信息途徑的熟人聊天并非不可取代,“那時聊天的主要內容也無非是勾心斗角,家長里短,或者從外面一些媒體里得來的次一級的信息,沒有多少含金量。”
“北京的文體活動多”,是讓李仁喜愛的另一原因。因為要照顧臥病的老伴,李仁不能經常下樓,足不出戶的他就在陽臺架個望遠鏡,看人們在小區的“空中花園”踢足球,或進行各種文藝活動。除此之外,“親眼看姜昆說相聲”“聽山西民歌演唱會”“在商店買豆腐碰見傅彪”等都被他歸入此列。
有一次電視里正在播報關于北京綠卡的政策,李仁笑呵呵地對兒子說:“我是不是可以申請北京綠卡了?長期居住幾年以上,有穩定收入,我都滿足??!”
當記者問李仁是否覺得自己是北京人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只要素質高,就不會覺得自己不是北京人?!?/P>
親情的博弈
1998年,李仁的老伴突然病倒在北京,從那以后,李仁寸步不離陪侍左右。目前李仁和老伴、保姆居住在兒子給買的房子里,在北京的8年時間,李仁在變,而他和兒子之間的關系也在悄悄發生著改變。
在1998年以前,李仁的兒子李培軒和所有在外工作的孩子一樣,每年只是回老家幾天,定期給家里打打電話。
雖然那時候他已婚,并有自己的企業,但在家里仍然僅僅就是小兒子而已?!澳菚r候爸爸好像國王,恩賜給我們每個人一個圈子,在圈子里你可以愛干什么干什么,但是絕對不能出圈?!崩钆嘬幷f,比如1997年回家時,12點以后睡覺還是不被允許的。
從全家人為了媽媽的病搏斗的那一天起,微妙的變化就開始了。雖然李培軒知道自己已經無意中圍繞媽媽的病做了很多決策,但并未留意爸爸的反應。直到有一次,李的大姐悄悄跟他說,“你知道嗎,咱爸給你打電話之前可要猶豫半天呢?!逼鋵嵁敃r李仁只是找兒子借車,卻擔心兒子會不會給他這個面子。李培軒這才突然意識到變化的發生。
李仁留居北京之后,爺倆深入交流的機會就多了起來。1999年的一天,在天南海北聊了一通后,李仁由衷地對兒子說:“還是你強?。 蹦且院?,李仁對兒子的事業和為人處事最多只是提醒,再不試圖安排了。
劉茹化老太太退休前是天津某高校教師,十年來一直在國外的兒子和北京的女兒之間游走,有豐富的寄居經驗。即便如此,說到跟孩子的相處,她的煩惱也不少。
劉大媽性格開朗,快言快語,走到哪都有不少朋友,加之她的教師身份,使得她在一群外地老太太中受到額外的擁戴?;氐嚼霞遥趦号抢飳W到的電腦操作、時尚電子消費品的使用、滑雪等本事又讓老同事老街坊們艷羨不已。
大概正因為在老年人堆里受到尊重,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帶到家里時,反而和孩子們產生了矛盾。在家里,劉大媽愛和孩子們爭辯,可又辯不過他們,自己白白生些閑氣。有一次為一個無聊問題爭到面紅耳赤,女兒竟然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扔出一句話:“媽我覺得你智商是負的?!边@樣無謂的爭論多了,劉大媽也感覺自己真的好像已經被時代淘汰了,似乎一張嘴就是錯。她也想跟別的老人那樣噤若寒蟬,又覺憋得難受。漸漸地,她學會了架照吵,氣少生。女兒再提“負智商”論的時候,她也會戲謔著抗議:“罵吧,等你們的孩子長大了也這么罵你們,為我報仇!”
劉大媽從不覺得“兒女的就是我的”,她把和孩子們住的日子形容為寄“兒”籬下。
她會趁孩子們不在的時候,把老年朋友帶到家里,一起K歌,但如果孩子在就不敢了。曾有一次一個老太太敲門到家里來坐,女婿見了不喜歡,讓丈母娘以后別帶這樣的人來家里。劉大媽向女兒告女婿的黑狀,沒想女兒也說那老太太看上去“氣質不佳”,還告誡媽媽“交友要謹慎”。
父母會跟孩子攀比財產嗎?不一定。但與孩子財產對比引起的不平衡感是會出現的。
劉大媽這幾年一直猶豫著要不要再弄個大房子。在她看來,女兒住的樓已經不錯,國外兒子的家更像宮殿一樣,相比之下,自己住的地方簡直就是貧民窟。學校已經有好幾次調大房子的機會,可她一直意興闌珊。
當年剛遷進這小三居的時候,還覺得工作了一輩子,只有這房子是可以傳后的,現在想即使調一個大點的,孩子們也不一定看得上。
“有一次一個大媽跟我抱怨說她幾個孩子下崗,周末都得上她那蹭飯。她羨慕我:‘你多幸福啊,孩子們從來不找你要錢!’其實我倒寧愿自己苦著點,能分點退休金給兒女們?!眲⒋髬屨f,她需要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