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阿姨,十三年來一直照顧著樓下行動困難的阿婆。她就像女兒一樣,幫助老人整理房間、照顧飲食。難能可貴的是,為了讓老人的身體好點,她每天堅持為其洗腳。就算是阿婆的親生兒子,也感嘆地表示:“不嫌臟、不嫌累,有了這樣的好鄰居,真是我們的福氣。”
在楊浦區遼源二村,這位名叫劉梅玉的居民其行為在新式公房中引起了震蕩。不少人感嘆到,自己也曾生活在老街坊中,也曾這樣自然地去主動幫助他人,生活在一種和睦的氛圍之中。而現在,卻似乎習慣了一種“一梯兩戶,自管自事”的生活,鄰里之間平白多了一層隔閡。據了解,一些居民已經相約重回老街坊,他們要去看劉梅玉,更重要的是去尋回那逝去的鄰里之情。
危機:小偷偷你家我不管
在遼源二村曾經發生的兩件事,讓一些住在新公房的居民感到了一種危機。
“一戶人家被小偷偷了,這不稀奇。可奇怪的是,聽說隔壁鄰居明明看見了小偷的行為,卻以和我無關為由,不肯撥打110報案。”居民蔣春發告訴記者。
而還有一件蔣春發親身經歷的事更讓他想不通。一次他在樓道里被一位居民拉住,說有人重病快不行了,快叫120前來搶救,蔣春發二話沒說去打了電話,救了那人一命。可事后他才知道,原來那位拉著他的居民其實就是病者的鄰居,只因為平時關系不好,明知出事寧愿找他人求救也不愿自己打電話。
“想想都一身冷汗,醫生說晚送一小時就沒救了。就算是天大的恩怨,救命總應放在第一位。”蔣春發后怕地表示。
這兩件事情在公房內傳開后,居民們都頗有感觸,他們開始覺得,過去平時大家一直認為“無事請勿打擾”,這似乎并非真的是一個好習慣。
感動:為老人洗腳十三年
而同樣在這個新村,老街坊里傳出了一個故事,讓這些新公房的居民感到了震撼。
“聽說有位阿姨和樓下的老人非親非故,卻不要回報地照顧了她十三年,甚至每天連洗腳的活都包了下來?”
“這有什么好奇怪的,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在記者面前,55歲的劉梅玉平靜地表示。13年前,她回到上海時,成了樓下63歲施裕芬的鄰居。她發現老太家里情況挺特殊,自己腿腳不便還患了嚴重的胰腺炎,兒子則因肢體殘疾,只能坐在輪椅車上,照顧母親對他來說真是無能為力。看到老人家里實在困難,她就自愿天天來服侍老人,扶她起來坐一坐,陪老人聊聊天,每天都會來為老人泡腳。
“老人腳暖了,身上也就暖和了,心情也好了。”劉梅玉如此說道。
這一件“閑事”,劉梅玉一管就是13年,隔幾天她還會為老人洗澡擦身,修剪指甲,在她的照顧下,施老太身上一直弄得是清爽干凈,沒生過一點褥瘡。
“說實話,當時真沒想到她會這么熱心。”老太的兒子陸永申實話實說,“年紀大總歸有一點齷齪,沒想到她都不嫌棄。”
記者看到,劉梅玉在幫老太洗腳時頗為熟練,打來溫熱的水、輕輕挽起褲管、搓洗、擦干……“老太有自己的習慣,輕一點重一點都不好。”
行動:回老街坊重溫氣氛
在遼源二村居委會的安排下,劉梅玉的事跡通過黑板報等形式在社區內迅速傳播了開來。在新公房內,越來越多的居民覺得,劉梅玉的做法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他們卻越來越找不到了。
“我也是從老街坊出來的,當年大家住的條件雖差,可鄰里之間確實是互相挺幫忙。”蔣春發感慨地表示,從舊房搬進新居后,居住條件好了,可鄰居之間的溝通卻少了,有的甚至連對方名字都不知道。
居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遼源二村包含了老街坊和新公房,前者的鄰里關系確實比后者要好出不少。不過,最近不少新公房的居民都找到居委,想“組團”回老街坊,一方面是為了看看劉梅玉,另一方面也想重新感受一下那種消逝已久的互助氣氛。
“我們要把劉梅玉的這種精神從老街坊帶回到新公房。”蔣春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