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騎上”竹馬在院子里跑了兩圈
沈迎老人聽說要他做竹馬,幾天前就準備好了材料。老人用蠟燭烤著竹篾,一根根不起眼的竹篾,在沈迎老人長滿老繭的雙手中,逐漸地顯現出馬頭、馬身的形象。制作中,最難的就是馬頭馬眼了,眼睛要先剪個眼形粘上,一點點地畫出眼睛和眉毛的輪廓。然后再把事先做好的馬耳、馬嚼子、馬舌頭和馬鬃安上。制作一匹竹馬需要破竹篾、揻骨架、糊紙、糊布、彩畫、上漆等25道工序,而僅做一個馬頭就需要十多道工序。
經過沈迎老人加班加點,到第四天下午竹馬開始最后組裝。插上馬頭、馬身,安上馬尾,一匹活靈活現的“白龍馬”展現在記者面前。老人高興地“騎上”自己剛完成的“坐騎”,在院子里試著跑了兩圈,步態輕盈得像個年輕人。而事實上,四天做一匹竹馬算快的,沈迎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做竹馬每匹都得用六七天時間。“‘文化大革命’過后,我就插了五回竹馬。給村里插了兩回,當年給供銷社插了一回,給外村插了一回,還有就是這次了。”由于每做一次竹馬都費時費力,老人將多年來插的5次竹馬記得很清楚。
■竹馬只有76歲的沈迎老人會做
竹馬又稱“竹馬舞”、“跑竹馬”,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永寧南關的竹馬舞至少流傳300多年了,全村男女老少都能舞幾下。而作為這一民間傳統舞蹈的道具“竹馬”,在永寧地區只有76歲的沈迎老人會做了。197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將沈迎做成的竹駱駝拿走了兩個,收藏了起來。
■老人希望年輕人來學藝
“以前沒有專門去學這手藝,為了正月十五的花會演出,從正月初五開始就修補竹馬,一補就是七八天,每年都這樣,時間一長就學會了制作。”“其實,要是有人愿意學也快,有兩三個月就能學會。”“前些年我們村有兩個老人跟我學過藝,但前兩年他們都過世了。現在村里有兩個老人想跟我學,是劉永明和田振立,但都是將近70歲的人了。”沈迎老人說,他最希望的是有年輕人學,不僅能繼承下來,學得也快。
在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竹馬舞”作為民間舞蹈的一種獨特形式,將會得到有效的保護。但是,“竹馬”這種傳統的制作工藝,卻沒有了繼承人,面臨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