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郝婧羽
在剛剛結束的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一篇《“空巢”老人“關愛之星”網絡服務平臺的構建》的論文,被評為大賽的一等獎。評委們還決定,將這篇論文作為廣東青少年科技創新水平的代表作品,申報參加今年夏天在澳門舉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昨日,記者走進華師附中,見到了論文的作者———一個只有16歲的纖秀女孩,名字叫蔡納。
用時半年修改30余遍
記者面前的蔡納,顯得有些靦腆,娟秀的面龐上一直帶著微笑。說起這篇論文,蔡納說,那得從半年前說起———
去年9月份,廣州各大媒體都報道了一篇“空巢老人悄然去世,被發現時已是白骨”的新聞,深深地觸動了蔡納:“被發現的是一個老人,也許還有很多很多的孤獨老人沒有被發現!”從那時起,她就決心為“空巢老人”做點什么。
其實,熟悉蔡納的人都知道,蔡納一直關注老人生活健康。自從上初中以來,無論功課多忙,她都堅持利用課余時間到福利院做義工,通過和老人聊天、接觸,她感到有太多老人需要人來關心。
半年后,蔡納拿出了幾萬字的論文。周圍的人無不驚訝:這個纖弱的女孩,是如何完成對“空巢”老人的社會調查的?又是如何為這個棘手的社會問題想到一套解決辦法?
對此,蔡納淺淺一笑說:“事先也沒想好,就是利用周末去做調查,然后反復思考,反復修改論文,最后就成了這個樣子。”
在這半年時間里,除了安排好功課外,蔡納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這個課題上。為了對“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蔡納首先上網查了大量關于“空巢”老人的資料;接著,她輾轉于社會福利院、街道居委會、120急救指揮中心、各大醫院的急病救治中心等機構,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蔡納還分別針對老年人、年輕人和管理人士設計了三份調查問卷,從側面了解老人現狀,最后才開始動筆寫論文。從初稿到終稿,前后一共改了30多遍,論述越來越完備,觀點越來越成熟。幾經努力,才有了在全省高手如云的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 |
蔡納說,在這期間也有過猶豫、彷徨,甚至產生過退縮的想法,但是一想到每次采訪中,“空巢”老人們眼中流露出的對生活和健康的期盼,又讓她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右圖:蔡納展示自己的論文。蔡惠中/攝
提出廣州模式解難題
蔡納告訴記者,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在全國3.4億個家庭戶中,至少有2340多萬名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會照料,而現在,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過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每四個老人家庭中,就有三個是‘空巢’家庭。”
蔡納又給出廣州的一組數據:2000年廣州市戶籍總人口727萬人,60歲以上的人口達86萬多人,占總人口的13%左右,其中“空巢”老人所占的比率約為29%。而且隨著首批獨生子女長大,他們的父母也逐漸進入老年,城市中的“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空巢”老人的問題也將日益突出。“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許多‘空巢’老人往往因為患病時發現不及時,或打通急救電話時無法及時準確提供相關急救信息而使搶救延誤,最終發生悲劇。”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蔡納給出了自己設想的“廣州模式”。
她說,目前廣州對“空巢”老人正在推廣一種叫做“平安鐘”的呼叫服務,但是這種服務在具體操作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只能在居所50米之內有效,如果離開居所50米“平安鐘”就無效了;而且“平安鐘”只有求助、溝通功能,但是卻沒有定位功能,如果老人走失了,自己又說不清位置,那救助中心就算接到求助信號也找不到老人在哪。
在充分考慮了“平安鐘”的優點和不足后,蔡納提出構建一個無線網絡服務平臺的設想,她把這個叫做“關愛之星”。“這個網絡平臺不但可以覆蓋整個區域,而且集求助、溝通、定位、健康信息采集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并且有五個按鍵可以設定直撥號碼……”說起論文來,這個文靜的女孩專注而興奮。
中科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學會主任委員陳可翼這樣評價蔡納的論文:“很有創新和實用價值的建議,16歲的青年,居然能作出這樣好的社會調查和積極建議,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支持。”
而蔡納的指導老師夏濤也告訴記者,蔡納的建議已經反饋給福利院,獲得了老人的一致好評。
蔡納知道,無論如何,“關愛之星”只不過是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的一種工具,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要靠每個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