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拼搏,海南的橡膠事業有了長足發展。1960年2月,周總理首次來瓊視察了南濱、西聯等4個農場,看望了一批膠工,其中就有當年從馬來西亞歸來的割膠能手鄭紅芬。
雖然時光已流逝了46年,但74歲的鄭紅芬,至今仍然忘不了1960年2月9日那天清早的幸福時光。那一天,他緊握住敬愛的周總理那溫暖的雙手,還與總理合了影。總理語重心長地囑咐大家,種橡膠不容易,要好好愛護、好好管理,多產膠。
接到不尋常的割膠任務
鄭紅芬還清晰記得,清早膠園里那正從草尖滴淌著的露珠,如同晨曦里閃光的珍珠。那天一大早,在西聯農場白南隊當割膠輔導員的鄭紅芬接到場部通知,說是有中央首長來,讓他準備好給首長表演割膠。割膠可是他的拿手好戲,當年才28歲的鄭紅芬在馬來西亞時從十來歲起就會割膠,是遠近聞名的“割膠大師”。平時有需要,都由他表演割膠,次數多了他也早就習以為常了。
同往常一樣,鄭紅芬戴上草兜帽,將磨得鋒利的膠刀插在膠簍里,邁著輕快的腳步先來到膠園里等候。雖然還不知道今天來的是哪位首長,但他心里隱約覺得有些不同尋常。因為,每年從冬季到春季三月,是橡膠樹的停割期,二月份還沒開割,他以往也從沒有在這期間表演過割膠。約9時許,鄭紅芬還正在心里頭琢磨著,遠遠地就看到一大群人簇擁著幾個身穿中山裝的領導,走走停停地往林段里來,一路上伴著陣陣爽朗笑聲。鄭紅芬心頭不禁“砰砰”地跳了起來,他下意識地搓了搓手心,已有細微的汗水沁出了。“這會是誰呢?”他邊翹首往漸近的人群中張望,邊在心里頭打著邊鼓。
周總理親切噓寒問暖
二月的海南寶島已是春意盎然,挺拔的橡膠樹正鉚足了勁抽新葉,枝頭的嫩芽在陽光下閃動著古銅色的亮光。正從林間小路上走近的首長們,對春光和南國膠園的春色也著了迷,時而駐足觀望,時而揮手笑談。
鄭紅芬已經可以看見,身穿整潔的深灰色中山裝在人群中為首的那位首長,正在側身撫摩和拍打身邊的橡膠樹,興奮的話語傳來:“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橡膠樹啊!”。話音未落,首長轉過身來,鄭紅芬驚喜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周恩來總理啊!……”見他還愣著神,時任西聯農場黨委書記的郝向前搶前幾步,大聲說:“鄭紅芬同志,總理看你來了!”
“總理!”有點不知所措的鄭紅芬剛喊出口,不知怎么回事就感覺自己已經握住了周總理溫潤的大手。
總理滿臉慈祥的笑容,親切問道:“紅芬同志,你好啊!你是哪里人?”
“我是從馬來西亞回國的,1951年。”
“好啊!是愛國歸僑,我知道,是我們派船去接你們回來的。歡迎你們回來參加開發祖國的橡膠事業,怎么樣,生活過得好嗎?”總理語氣間也透出了興奮。鄭紅芬向總理匯報了回國后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情況,當知道他在農場上夜校學文化還會寫信后,總理高興地贊許:“我們新中國的工人,應該是有文化的勞動者。”
在總理的噓寒問暖中,鄭紅芬如鹿撞著的心頭漸漸平靜,拿起朝夕相伴的膠刀,他又恢復了往常的輕松自然。靠近一棵膠樹做好割膠姿勢,他先向總理介紹了割膠的操作過程和工藝要求,接著利索地半蹲、出刀、扭腰,銀光閃動“唰、唰”幾下脆響,又薄又均勻的樹皮就飄落在地上,乳汁般濃白的膠液隨即冒出,瞬間盈滿刀路,不斷滴到膠杯里。在一旁仔細觀看的總理仿佛入了神,隨即揮手哈哈笑著說:“這一滴滴的膠水,將化為飛機的輪胎、戰士的膠鞋,將為我們的國防和經濟建設作出很大貢獻呀!”
總理的囑托 激勵農場奮進
看完割膠,周總理和大家漫步往膠園深處走去,親切看望和問候正在勞作的農場職工們。總理鼓勵和囑咐大家:“你們種橡膠不容易啊,要好好愛護、好好管理,多產膠。我們國家建設太需要橡膠了。”在場的農場干部和職工表示,一定種好膠、多產膠,請總理放心。
走到一片開闊地,總理停下腳步,吩咐郝向前把職工和家屬們都找來,一起照相。剎那間,人群再度沸騰,人們涌到總理身邊。隨著“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誕生了。
視察結束后,周總理在當時的儋縣縣委招待所揮毫給西聯農場留下了題詞:“西聯寶島,南國珍珠”。
1960年2月的這一次南行,是周總理第一次來到海南,他先后視察了南濱、南林、興隆、西聯四個農場橡膠種植情況。經過幾年的努力拼搏,當時的海南島已先后建立了80多個國營農場,開墾種植了近百萬畝橡膠,已開割橡膠年產量達1300多噸,新的橡膠開荒定植工作正在大規模進行。
周總理視察時,西聯農場日產干膠能力約1噸多。40多年來,農場職工牢記總理“多產膠”的囑咐,開山劈嶺,披荊斬棘,如今橡膠種植面積已達8萬多畝,年產干膠6000噸以上,累計生產天然橡膠10多萬噸,上繳國家稅利2億多元,西聯農場已成為海南農墾效益好、貢獻大、機制活的農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