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控制室,操作員的一連串致命錯誤引發了那場舉世無雙的核事故。20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仍然未能從災難中復蘇過來。據烏克蘭衛生部公布的數據,在烏全國4800萬人口中,共有包括47.34萬兒童在內的250萬核輻射受害者仍處于醫療監督之下。
核電站30公里內,是被當局劃定的“禁居地”。在這里,隨處可見殘破的居民樓、雜草叢生的院落、廢棄的設施和人們匆忙撤離時留下的遺物。由于久無人煙,這里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鬼城”。
而居住在30公里以外的人們,其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土地、水源、空氣,都被爆炸產生的輻射物或輻射塵埃污染了,他們根本無法逃避現實環境所帶來的潛在危險。
最可憐的是那些災難發生后出生的孩子。大批孩子因他們的父母體內或血液含有輻射物,從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帶有先天性疾病。畸形、癌癥、敗血癥已成為虐殺這些無辜兒童的主要殺手。
然而,切爾諾貝利最為險惡的遺贈,恐怕還是心理創傷———那些家園盡毀、流離失所的人們,以及數百萬仍然留居在被污染的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創傷。明斯克物理學家米哈伊爾·馬利科說:“心理上的后果一直是毀滅性的,許多人覺得自己終將死于切爾諾貝利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