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鄉,是當年紅二、紅六軍團會師所在地,賀龍帶著紅軍曾在這里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打了不少仗,數百名紅軍犧牲在這塊土地上。
春暖花開之際,記者來到這里,但見一條條彎曲陡峭的山區公路,或伸向山頂,或沒入深溝。南腰界鄉黨委書記王美景對記者介紹,這些山區公路大多于2004年開始修建,目前,均已基本建成;而修路的背后是關于紅軍的后代和3000多名留守老人、婦女會戰南腰界的故事。
老人和婦女上山修路
山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不愿守在山里受窮,要到山外闖天下。南腰界鄉有4100多名男女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年輕人外出打天下,我們這些留守在家的人也不能閑著,要把路修好!”兩年前,鄉干部到老百姓中征求意見,并發動大家利用冬天和農閑時節修建通村公路。
鄉里一號召,老人和婦女立即積極響應。一村民說:“當年紅軍連死都不怕,現在我們修路又有啥?何況這還是為我們自己修致富路哩!”
于是,從前年冬天開始,留守在家的勞動力,除了躺在病床上的外,3000多名老人和婦女冒著風雪,走上了修路工地。
奮戰兩年打通張家巖
從南腰界到貴州省印江縣刀把鄉的山區公路,是南腰界的一條出口通道。團結村塘家溪張家巖,是一座陡壁石巖,而出口通道又必須從這里通過。因此,需要在這石巖上鑿出一條500米長的道路來。
村里的老紅軍劉玉學,病在床上,不能起床。他把50多歲的兒子劉作武叫到床前,叮囑道:“打通張家巖是父親幾十年的愿望,現在有機會實現了。作為紅軍的后代,在打通張家巖的這場戰斗中,你可要像父親當年那樣,沖在最前面啊!”
“放心吧,我不會給你丟臉的。”劉作武向父親保證。要在筆直的石巖上硬鑿出一條通車路來,無疑,是一場硬戰。劉作武上工地后,吃住在山上。打炮眼,他沖在最前面;撬巖石,他第一個上。整整兩個冬春,他都奮戰在張家巖上。
看到紅軍的后代為打通張家巖沖在前面,村民們也跟著上,塘家溪的100多位老人和婦女也上了工地,清理碎石,填坑筑路。
經過兩年的苦戰,終于在石壁上硬鑿出500米的路來,打通了南腰界通往貴州刀把鄉的公路瓶頸。
終于修通了致富路
史料記載:1934年,賀龍帶著紅二軍團進駐南腰界后,土匪頭子冉瑞廷把當地的村民強行弄進小壩村的冉家祠堂里,與紅軍對抗。紅軍圍住祠堂,與土匪打了幾個月,犧牲了300多人,終于解救出了村民。
“當年,紅軍為了解救群眾,不惜流血犧牲。今天我們要以紅軍精神為動力,修好致富路!”小壩村黨支部帶著村民們,在懸崖峭壁上修筑5公里長的村道。
村黨支部書記歐道發,村委會主任冉隆長,村文書冉靈等村干部,帶頭上山開采片石,然后又想法運到工地上鋪筑。在村干部的帶動下,村民們也冒著風雪上山修路。
從去年冬天開始,土門村組織村民新修8公里的公路。村黨支部書記陳金洪整整一個冬天,都未管自家的事,從早到晚都守在工地上。買炸藥缺錢,他四處籌集,兒子在重慶工作,他一個電話,就讓兒子捐出2000元來。
看到支書為修路操盡了心,全村留守在家的400多老人和婦女,全都上了工地。到今年2月底,8公里長的山區公路就修好了。
“3000多留守在家的紅軍后代和南腰界人,用紅軍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修通了致富路。”王美景書記說,經過兩個冬天的奮戰,目前全鄉15個村,村村都通了公路,123個村民組,有110個通了公路,還打通了南腰界至貴州省沿河縣小井鄉、貴州省松桃縣甘龍鎮、貴州省印江縣刀把鄉的出口公路。(首席記者 羅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