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中小學校收取贊助費、擇校費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南方都市報》近日報道全國首所老人大學卻陷入了“財政危機”。廣州領海老人大學3年前因新措施導致政府“斷奶”,之后負債經營,如今已經難以維濟。
孩子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他們是祖國的希望,將來是社會的棟梁。家長望子成龍,學校育才心切,青少年教育向來備受社會注目。老年人則大不相同,他們已經步入人生的謝幕期,縱使夕陽無限好,無奈也已經近黃昏。用最樸素的成本收益理論分析,投資前者能夠帶來效益,投資后者則完全是出于公益,公益就意味著賺不到錢。因此,“斷奶”后的民辦老年大學“嗷嗷待哺”似乎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可也有人說,人的出生就是為了等待死亡的擁抱,走向衰老才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宿和未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自古尊老愛老,《禮記》上說,年九十,天子欲問其事,則至其室。對老人的尊重和關愛其實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它指向每個人的心靈。一個社會對老人的關愛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也體現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老人大學說是一所學校,但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它決不只一所學校那么簡單。從報道看,“不少老人在這里一讀再讀,不愿畢業,就讀時間最長的一位老人甚至連續上了15年的課”。我能夠體會這些老人的感受。筆者家中就有兩位剛剛退休、年盡六旬的老人,他們每日忙于操持家務、侍弄兒孫,雖然身體勞累,但過得頗為充實。他們未曾上過也從未想上過老年大學。老人惟恐空閑,寧可整日辛勞,也不愿守著孤獨捱日子。“一個專業讀15年不愿畢業”,可以說領海老人大學不僅僅為這些老人提供教育,更是他們最后的精神家園。
公益事業是公眾的事業,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政府作為一個國家的行政主體,擔負著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責任。因此,公益事業更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政府永遠是公益事業的主體。據了解,廣東省60歲以上人口已達88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11.14%,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57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7.22%。廣東已提前4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已經成為政府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課題,它不僅關系到全社會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倫理觀、價值觀的形成。
由領海老人大學從政協資助發展到政府“斷奶”告急的遭遇來看,目前我們的政府對如何發展公益事業顯然還沒有一套規范的、常態的做法。無論是大包大攬,還是撒手不管任其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自生自滅,都不是明智的、理性的選擇。而是應把本該由社會來承辦的公益事業從政府職能中轉移出來,交給社會去承辦,自己主要在法規政策上規范和促進發展,投入必要的資金,并對法規政策的落實、資金的使用及公益項目的實施與平衡實施有效的監控。
深圳市目前正在起草《深圳市民辦福利機構優惠暫行辦法》,預計年內即可出臺。屆時,對民間機構辦理的養老機構,政府將根據其建設規模、服務戶籍老人數量等給予資金資助。此外,民辦養老機構在土地使用、納稅、水電氣、電信等方面也將享受各種優惠措施。這不僅僅通過立法的形式確保了對養老機構的補貼,更為其他地方政府如何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面對首所老人大學的“嗷嗷待補”的吶喊,筆者懇吁為老人留下最后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