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講他的“無用”,我們卻可以體會其中的“大用”。其不枝不蔓、不疾不徐的表演,或許正是“無用”功夫磨出的一股子靜氣。
其實,這“無用”的道理并不新奇。莊子曰:“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善講故事的莊子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有人得了一個巨大的葫蘆,卻陷入了糾結:拿它盛水吧,不夠堅固;剖開成瓢吧,又沒有那么大的水缸。真是大而無用啊,不得不砸碎它。腦洞隨時開的莊子聽后哈哈大笑:你可真是不會用大的東西啊,為什么不綁在腰上做成腰舟,讓自己浮游于江湖之上呢?
我們可以體會這個人聽了莊子的話后“整個人都不好了”的感覺:這擺明了是用“形而上”碾壓“形而下”嘛。但千年以降的中國古代文人們卻要感謝老莊,多少懷才不遇、多少犯顏遭棄,都在莊子的“逍遙游”里獲得慰藉與升華,躬耕田園、縱情山水讓他們的人生不至傾覆,更給我們留下那么多珠玉之詞。
儒道互補,讓中國人的人生變得詩意盎然。剛健有為、奮發進取固然是人生要義,但僅有這一路徑,顯然無法安頓曲折多舛的人生。人生的很多時候,需要緩沖、沉潛、修煉與等待,更需要超越,超越這平凡的生活。
先哲的智慧仍對我們的人生有意義。現實生活中,我們見慣了急匆匆趕路的人,稍有停頓便覺無聊;也見多了“利欲”纏身的人,絕不做無目的之事。這樣的人不得不面臨這樣的危險:越來越成功,卻越來越不快樂;一旦遭受打擊,人生從此崩潰。
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的“無用之事”,也許是人生的一扇窗,奔波之余,打開來透透氣;它又是一個修煉場,讓你在厚度與韌性維度上更多地成長,去開創更遼闊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