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國定貧困縣與省定貧困縣加起來有千余個,即使算每個縣貧困人口3萬人,每人貸款1萬元的話,這個數字都非常龐大,現階段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這個缺口。”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杜曉山近日與記者算了一筆賬,即使是保守估計,我國農村資金缺口巨大,他表示:“現階段,包括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以及公益小額信貸在內的農村金融扶貧手段尚未滿足這一需求。僅以公益小額信貸為例,雖然其已經成為農村金融扶貧的重要手段,對此也是杯水車薪,即使是最大規模的公益小貸機構中和農信,目前的貸款余額也不過16個億。”
記者從中和農信了解到,即使現在已經從國開行等銀行拿到了批發貸款,但是每到春耕前農民開始備耕的時候,依然會出現無錢可貸的情況,“有時甚至會出現農民客戶堵在分支機構門口不走,就為了能盡快拿到放款。”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介紹說,中和農信剛剛與青海省簽訂合作協議,預計在未來將在9個貧困縣開展小額信貸工作,“現在中和農信的分支機構每年以40%的比例遞增,還是無法遠遠滿足農村對小額信貸的需求。”
公益小貸資產證券化成金融扶貧新模式
現在我國的公益小貸之所以發展不起來,融資是重要瓶頸之一。很多公益小貸機構尚且無法實現自負盈虧,還在靠捐贈維持;而有些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獲得商業資本注入后,商業資本追求的目標與機構的目標發生了沖突,或其公益扶貧性又會受到公眾的一定質疑。至于從銀行貸款,且不說一些公益小貸機構根本無法獲得銀行的貸款,即使獲得,也普遍難以承受貸款利率的壓力。
因此,對于解決公益小貸融資難問題,杜曉山研究員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與公益小貸機構擁有同樣社會愿景的社會投資基金等加入,支持公益小貸成長,另一方面對公益小貸資產證券化這一新舉措抱以積極態度。
為了緩解“無錢可貸”的難題,近日中和農信與中信證券聯手,共同探索公益小額信貸的資產證券化問題,希望通過將應收債權作為債券產品打包上市,獲得投資機構的青睞。杜曉山對此表示,達到一定規模之后,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手中的應收債權資產,從而獲得比銀行貸款更大額度、更低成本的融資,是公益小貸業界從未出現過的融資形式,是融資渠道的創新,也是金融扶貧領域的一種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有利于讓更多的機構和更多的人介入到公益小貸扶貧的隊伍中來,加快我國農村脫貧致富的步伐。
一直從事農村金融研究的杜曉山研究員特別呼吁,期望更多的公益創投機構或者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投資能夠看到這片藍海,在不影響公益小貸社會使命的前提下,為其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