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Linda,在成都出生、多倫多長大,現在是一個廣州本土初創型社會企業的CEO。我的團隊與粵北的一個村里的小農戶合作種水稻已經邁入第四年了。我們希望為食品安全、鄉村環境退化和鄉村經濟落后的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方案。我們選擇用大米作為連接城市家庭與農村家庭的載體,重新建構大米的供應模式,讓城市家庭可以吃到讓自己放心的大米,讓農村家庭可以賺更多錢。
(圖片來源:BottleDream)
我也是BottleDream的忠實粉絲。我知道這里聚集了很多對社會創新感興趣的年輕人,但我敢斷定就算是這樣一個擁抱創新的讀者群體,選擇從事農業創新的人也很少很少。所以我就厚著臉皮的為自己要到這個機會,給大家分享我們的故事。關于我們的公益和創業的故事分享過很多了,我今天想從一個另類一點角度來分享我們這群新農民的故事。
關于承擔高風險
我們做的事情是把愿意實踐生態種植的農民和愿意購買生態大米的城市人連接起來。很多人問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如何說服第一批合作農戶與第一批客戶的。其實我們說服農戶跟我們一起進行生態轉換的(把種植方式改變成對環境更友好更健康的)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大膽的把所有的風險都承擔了。我們給合作農戶提供了種子和有機肥,并且付定金、簽協議承諾只要他們按標準種植,我們保證收購所有的谷子。
因為我們承諾不賣超過一年的陳米,所以我們只有一年的時間把所有的谷子都加工好賣出去。
(圖片來源:BottleDream)
我們通常介紹說我們跟農戶的關系像是農業OEM,我們請農戶幫我們定制生產大米。所以很多朋友認為我們把米全部采購過來很正常啊。實際上在美國流行的CSA(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中,部分風險是由社區中的消費者承擔的。由消費者先付費開展種植,如果他們所支持的農場絕收了,消費者和農場一起承擔這個虧損。所以,這個風險是可以轉嫁給消費者的。但是,初創期的我們如果對中國的消費者說,先給我們錢,但是我們不能保證給你多少米,應該會被呵呵吧。所以,為了吸引消費者,我們并沒有讓消費者為我們分擔風險。
不過每次到豐收的季節其他人都說豐收好美啊好美啊,我們也只是長吐一口氣,哎幸虧又沒有病蟲害啊,那種心情只有農民才會懂吧。米的利潤很低,前幾年每年從收谷子那天我們就開始和時間賽跑,感覺賣不出就完蛋了。今年又可能遇到新的米出來前不夠賣的情況。所以啊,這種模式對我們真是苦逼。
我們清楚的知道,我們正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個全新的關系。“新”是難被信任的,正是因為我們愿意為了實現它攬下了所有的風險,這個模式的雛形才能快速建立起來。
關于不精益
雖然我們只做一種產品——大米,除了上面提到的農戶定制化生產,我們差不多是吭哧吭哧的做了一整個供應鏈。整條供應鏈包括選土地到種植的技術研發到種植管理,米的加工、儲存、包裝、營銷、銷售,配送,這里面只有加工(脫谷)和配送我們是外包的,還加上我們在消費者倡導方面的社區建設、食農教育等更加公益性質的工作。很多朋友一聽我們的模式就說,你們這樣風險很大,做事情也很難專注啊。你們能做好嗎?
(圖片來源:BottleDream)
其實我們是沒得選。如果可以選擇,我們可能會把重心放在鏈條后端:產品設計和消費者倡導這部分,倡導大家在選擇食物的時候考慮到環境和生產者。但是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提供好的產品原材料,可是現成的找~不~到~ 所以供應鏈的前端也硬著頭皮自己上了。其實很無奈也造成很大的研發成本,但同時也看到了創新的機會與迫切性。比如與小農戶合作的模式中如何做到動員、支持與管理,這個在我們經過幾年的穩定發展后已經有無數的團隊來找我們取經了。
整個農業環境的不發達造成我們如果選擇更好的產品質量就必須更加重資產。如果我們可以找到優質的供應商我們一定會選擇更多外包。
關于慢速迭代
這更是讓我內心逐漸強(beng)大(kui)的一點。我曾經是一個公益產品的設計師,一直鄙視那些不把能迭代的周期控制在3-6個月之內的創新產品。直到遇到大米這個神奇的東西,就算它已經不是我們第一年種,也有一年半的迭代研發周期。從評估上一年的結果,確定種植技術,農資準備到育秧最快要兩個個月(比如3月開始),育秧到種出谷子要3.5個月(到8月),然后就是要命的一年的保存時間(到第二年的8月)。直到第二年的谷子種出來,前一年的米還是在被客戶食用中,所以它質量的評估是到這個時候才完成的。
謝天謝地謝人謝禾!我們的米的口味從一開始就獲得好評! 但是我們度過的第一個夏天就遇到了一個質量難題。由于我們的谷子在存放的時候是不放殺蟲劑的,為了避免米蟲,我們的做法是以谷子保存(谷殼比較抗蟲),還有將小批脫谷的米進行真空包裝然后馬上給到我們的客戶(蟲子需要空氣)。但是就是這樣撐到夏天的時候,在廣東的氣候中我們還是被米蟲的反擊了(有兩種,我管他們叫小白和小黑)。在我們新米出來前的兩個月里是最熱最濕的時候,我們的不斷的收到投訴說打開包裝后馬上長米蟲。
人艱不拆的我們除了道歉、賠米,還意識到如果要保證質量的穩定性,我們下一年的谷子存放方式一定要升級。于是,去年我們向臺灣和日本的那些做生態大米的團隊一樣,乖乖的在村里投資了一個恒溫恒濕的冷庫(低溫抑制米蟲生長同時保持谷子的新鮮)。所以我們現在出售的這一批產品,已經是存儲升級后的版本了。至于它的效果如何,要今年8月份才知道了。
那些細思極恐的夜晚
有些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想到我們的模式都會覺得細思極恐。其實小資本做農業的難度在于,他們一般不愿意投資供應鏈,那產品質量就無法與大公司比。而如果投資供應鏈,規模經濟效應會造成很大的風險。在大的公司面前,小的農業公司總是有點死循環。想到我們這么小卻一直默默做供應鏈建設,感覺自己真夠膽。有朋友會說,哎,情懷的東西根本不該從純商業角度去評估嘛。
同意咩?
可能吧。
我認為雖然我們有些情懷,但“規避風險”、“精益創業”和“快速迭代”等詞匯很有價值,因為他們透露著工作對效益的追求。雖然我們不完全按著商業規則走,達到社會使命也是需要進行同樣嚴苛的效益的評估。這并不是一件帶著“有情懷”的帽子就算達到意義的事情。
▲Linda其中一位小伙伴劉尚文(圖片來源:BottleDream)
所以,在我們選擇去為農戶承擔更多風險、投資研發供應鏈的背后,是我們對未來食物產銷的模式有非常清晰的想象。我們認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可以重建,我們希望盡快的建立一個可操作可持續的模式,并讓大家參與。在將來的日子里,我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去追求這個社會效益,也希望各路的朋友們多多與我們分享意見與想法,希望關乎到每個人的農業也成為關注社會創新的大家討論的熱點,至少是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