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大自然處于完全割裂的狀態,沒有經過大自然熏陶的孩子,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專家指出,“自然缺失癥”不僅僅導致兒童抑郁癥、注意力缺乏癥和肥胖癥的增長,影響未來的一代健康,其對環境的漠視,也將對未來的生態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引發更多公眾、家庭對自然教育的關注,11月26日,阿里巴巴基金會、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魔法貓、自然圖書館、美境自然等多家關注自然教育的機構齊聚由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組織的自然教育交流會,共同探討自然教育發展。交流會中,好未來公益基金會攜手各自然教育機構達成未來共同搭建自然教育行業互聯網平臺的方向,用行動推動行業的發展。
與傳統教育不同,自然教育注重的是遵循自然,回歸自然,用視、嗅、觸等感官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孩子在認識、探究自然過程中,重建與自然的聯結,回歸純真快樂,促進孩子釋放天性,激發自身潛能,獨立自由發展,培養遵循自然規律的健康心智,促進孩子個性化的成長對于城市孩子來說,自然教育還可以調整孩子完全依賴電子設備的學習生活模式讓孩子愛物知恩、節用惜福,尊敬、愛護自然界每一種生物。
德國、美國、日本是國際上較為重視自然教育的地區。在美國,便有許多以探索自然為目的的教育課程鼓勵兒童以及他們的家庭參與,把自然作為兒童的戶外教室和主要學習領域。德國早在幼兒教育時期引入自然教育,孩子到原始森林上課,在自由的、放松的狀態下,認識大灰熊的腳印究竟有多大,螞蟻到底是怎么搬家的,讓孩子充滿探究欲望。日本教育也特別強調自然體驗學習。“修學旅行”就是其一,通過學生在與平時不同的生活環境及經歷中增長見聞,在接近自然和文化的同時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公眾道德,形成良好的基本社會習慣、樹立自主自立的精神、磨練堅強的意志和增強實踐能力等。
在國內,從教育政策來看,高品質教育正成為主流教育理念的共識。根據好未來教育研究院發布的“國內中小學學習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新一代學生與家長心中,成績不再是唯一考評標準,而是更注重能力素質的培養。基于自然教育國際對比和國內發展階段,廣西白頭葉猴自然教育在自然教育課程設置上,將會基于本土文化和環境,依據目標設計課程,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自然教育內容。
基于此,好未來公益基金會聯合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發起的“廣西白頭葉猴自然教育項目”,將通過開展自然教育,讓城市孩子們親近自然,了解瀕危物種,并幫助當地社區保護白頭葉猴及其棲息地。
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為了幫助更多人平等享受教育資源,旗下設立了同一課堂、自然教育、好未來教育研究院、公益創投四大項目。好未來公益基金會徐莉表示:好未來公益基金會將與自然教育領域的同伴共同搭建自然教育行業互聯網平臺,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向更多公眾普及自然教育理念,共同促進近自然教育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作為專注于教育的基金會,好未來公益基金會依托好未來教育11余年來專注在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領域的教育資源與教學經驗,通過培養來自于清華、北大、復旦的優秀教師成為自然教育志愿者與大使,與業內研發課程體系頂級團隊合作產出自然教育課程,和以科技、創新的理念探究更豐富且具互動性的自然教育模式和自然教育產品;同時,借助好未來教育旗下家長幫、學而思網校等龐大的教育網絡社區渠道,在范圍和深度上進行有效倡導,將使廣西白頭葉猴自然教育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