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做公益眾籌,難度還是非常大的。”22日,談及佛山首個公益眾籌項目“一元眾籌拯救民間剪紙藝術”的失敗,螞蟻眾籌平臺負責人丁健恩說,原本計劃在眾籌成功后,繼續發動項目,保護剪紙,但這一切隨著眾籌失敗戛然而止。
面對互聯網趨勢來襲,佛山公益慈善人士開始嘗試改變,但由于沒人手,沒專業知識和技術,大多數嘗試還是沉寂了。
今年4月底,由佛山日報主辦的首場公益沙龍將邀請各路互聯網公益踐行者,與佛山公益人士一起為佛山的互聯網公益破題。目前,報名仍在火熱進行中。
沒人手缺專業知識起步艱難
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宣傳、傳播是多數社會組織的互聯網公益的起步。
2013年,佛山市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地搭建了論壇,論壇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為全市的社會組織搭建一個交流、討論和資源共享陣地,2014年,基地又開發微信服務平臺,鏈接社會組織的微信公眾號,提供更多功能。
基地工作人員阿權介紹,目前,論壇月均訪問量不到5位數。由社會組織管理的板塊,幾乎沉寂。
40多家在微信服務平臺上鏈接公眾號的,也只有10多個處于活躍狀態,多是結合日常的工作在進行推送,閱讀量不高。
“其實,大家也都有意識互聯網對公益很重要,但不知道怎么去弄。”一位不愿具名的社會組織負責人解釋道,微博、微信公眾號大都是員工兼職在搞,由于不熟手,更新一條微信,都要花好幾個小時,推送后,又往往得不到關注,“所以,越往后,大家也不那么重視了。”
沒技術不懂運營尚無成功案例
2014年9月,佛山本土首個眾籌平臺螞蟻眾籌和佛山市華財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發起了“一元眾籌拯救民間剪紙藝術”活動,項目希望在60天的時間里,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的形式,籌集到10萬元的資金。為吸引關注,螞蟻眾籌平臺還自行購買了10臺iphone6、30臺ipadair、100個充電寶以及500個佛山精美剪紙,用于活動結束后的抽獎。
但項目最終仍是失敗,線上8400元的眾籌目標只籌到1189元,與目標相去甚遠,在線上乏力的情況下,線下的眾籌也被迫停止。
“技術真的是一個問題。”丁健恩說,“一元眾籌拯救民間剪紙藝術”項目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螞蟻眾籌平臺的技術不過關,沒法給用戶很好的反饋。
“還有沒法調動起市民的熱情。”在后來的失敗總結中,丁健恩發現,市民對互聯網公益存在著質疑,支持度較低,“我們在前期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沒能喚起大家的支持。”
在2013年7月正式上線的創意鼓是國內首家專業公益眾籌平臺。記者梳理發現,在創意鼓網站上發起的20個項目,目前皆已過期,尚無成功案例,有些項目的進度甚至是零。
“所以說,技術容易解決,但運營是最難的。”廣州“愛晚社區”app希望建立虛擬的社區,集中老人,再發動社會力量去關愛老人,開發很久,app仍只在一個小區試運行,負責人韋元曉認為,“互聯網公益與市民隔著屏幕,用戶感受沒那么真切,要找準目標,通過線下活動,喚起這些目標群體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
建議
先內部信息化
再創新互聯網公益
“發展互聯網公益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經驗的。”韋元曉說,互聯網公益能夠打破時間、地域的隔閡,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分配和調動,是未來公益的方向。他建議,目前階段,缺人手、技術的社會組織,可以先建立好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作為內部的通道,在合適的時機通過購買技術,與外部的需求對接,實現公益互聯網。
成立于2008年的愛盟公益是公益行業的第三方支持機構,主要為公益機構提供內部治理的工具:全景式監管平臺,目前有免費午餐、微基金、愛心衣櫥等機構在使用;另外一個就是行善app等。昨日,愛盟創立者郭鵬表示,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公益是一個小眾的東西,它不與人們息息相關,要做好互聯網公益,首先項目、產品要有創新性,找準目標群體,設計上緊扣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并且不斷變化更新產品,粘住用戶。這樣才能讓公益成為常態,而不是一次性的消費。“行善app剛開始用走路行善吸引用戶,今年,我們打算加入更多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情。”
溫馨提醒
上周,佛山日報發出了“為愛網聚力量”首期“公益沙龍”報名,邀請熱愛公益慈善事業的人士聚首探討“互聯網公益”的發展前景,目前,報名仍在繼續,佛山日報真誠邀請您加入我們,一起解開互聯網公益難題。報名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