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能源供應結構的調整,秸稈利用方式及特點發生了變化,秸稈資源化利用在當前能源緊缺和保護環境的背景下倍受關注。為學習先進的秸稈食用菌化經驗,宣傳秸稈食用菌化,實現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赴棗莊、固始秸稈科技支農幫扶團展開幫扶行動。
運用理論知識 科學幫扶農民
抵達目的地后,小組成員分為三組,分別進行市場調研、聯絡固始種植大戶、網絡宣傳。通過調研,隊員們了解到現階段食用菌行情、熱銷程度、利潤及季節變化帶來的影響。團隊成員抵達信陽浉河區的農貿種子區和農科所消費品市場,調查食用菌在農產品生產中的占有率、食用菌的具體價格及來源。隨后,隊員們聯系到農科院食用菌專家,學習食用菌各個品種的種植方法及種植可行性。經過一天的調查,隊員們發現食用菌在信陽種植率較低、需求量較大。
走鄉訪民 宣傳秸稈利用新模式
第二天,團隊成員深入農田了解農作物生長情況、調查農民對秸稈利用的看法。調查過程中,隊員們發現當地農民利用秸稈時存在不合理現象:只有極少部分農民將秸稈重新利用,大部分農民直接將秸稈焚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產生大量污染氣體。此外,當地農民在種植水稻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地肥力日益降低。隊員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宣傳工作,向村民講解秸稈焚燒的危害及秸稈食用菌的益處:秸稈食用菌既可以增加收益,又可以變廢為寶,提高土壤肥力。至此大部分農戶表示愿意接受秸稈食用菌,但仍有部分農民由于排斥學習新技術、家中勞動力不足等原因不愿接受秸稈食用菌。
深入基層 科技支農
為更加準確了解固始縣張家埠鄉的作物種植類型及作物秸稈利用情況,在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天,團隊成員展開大規模調研,對本村莊農戶進行逐一考察。隊員們前往農田實地考察,其中一位農民向隊員們詳細介紹有關秸稈種植的相關知識及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隊員們將調查結果匯總,并詢問食用菌專家后,制定出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方案。針對不同農戶的不同問題,隊員們進行了回訪工作,獲得農民的一致認可。該團隊臨走前留下聯系方式,希望在種植方面給當地提供技術幫助。
此次活動,隊員們深入了解當前農村現狀,豐富閱歷,倡導村民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秸稈,建設綠色家園。同時,隊員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