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機構要發展,不能只看當下,更要長遠布局。看當下靠經驗就行,看未來則得靠數據,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近日,螞蟻金服公益、今日頭條攜手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和數據科學研究院共同發布2016網絡公益數據,展示了多個維度的數據,這些數據將能為公益機構的項目設計和籌款策略提供指導:錢從哪來?誰最關心?何時推出最佳?
手機決定捐獻趨勢,你家的項目90后喜歡么?
螞蟻金服發布的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2016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平臺捐款近一半來自80后,他們是善款的主要來源。有意思的是,在捐獻人數上,卻是90后占據半壁江山,高達48%,遠超80后的35%。今日頭條上的數據顯示出同樣的趨勢,在最關注的公益資訊的人群中,18-30歲的讀者占65%,這其中絕大多數是90后。
“90后目前可能沒有80后財力雄厚,但他們代表著未來。”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告訴記者,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兩個趨勢。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益或者捐款,同時,玩著手機長大的這代人正在講網絡募捐塑造成未來公益籌款的趨勢和大方向。“公益機構要抓住這個未來,不能只看當下,要長遠布局。”
鄧國勝舉例說,90后喜歡體驗感強的項目,那些打悲情牌吸引捐贈的項目可能很難吸引他們。“你看螞蟻金服的數據,走步捐款,理財捐款上升都很快。年輕人喜歡什么?我做公益又開心又能持續參與。”
在螞蟻金服發布的2016捐贈排行榜上,壹基金兒童月捐項目折桂。壹基金副秘書長沈旻卻告訴記者,當80后90后的捐贈行為是基于手機、基于移動互聯網而發生時,他們的進入和離開成本都非常低,“他們同時也是非常容易失去的人群”。
商業社會改變人,公益領域起碼可以從了解人開始
于是,基于互聯網大計算得出的捐款人畫像、捐款趨勢分析,對公益機構來說更顯珍貴。
沈旻和她的團隊把春節前幾乎全部時間都投入到一場“計算大戰”中,分析籌款數據,為下一年的策略制定早做籌謀。“提煉數據很不容易,團隊幾乎被我搞崩潰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在扮演人工智能的角色”。沈旻坦言,即便是如此初階的數據工作,對大部分公益機構來說,依然無法實現。“公益行業現在還太小太弱”。
螞蟻金服和今日頭條發布的2016網絡公益數據在沈旻看來就很有價值。大計算讓以往記在紙上的鋼筆字變成了“在線數據”,更加廣泛、客觀,便于管理和運營。“在商業領域,人們已經開始討論用VR、AR的黑科技改變人們的行為。那么,在公益領域,至少可以從了解人們的行為開始。”
這一點,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顏志濤深有體會。扶貧基金會從幾年前就開始關注和深挖民政部發布的國民捐贈數據。他們發現,這幾年企業捐贈增速放緩,反倒是個人小額捐贈,兩三年時間里,從20億增長到45億。原本以企業捐款為主要來源的扶貧基金會迅速調整。“2016年,我們的捐款總額中有2/5來自個人。外界可能沒有感知,但這對我們來說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戰略選擇。”
大計算提升公益公信力
在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上,參與“月捐”固定獻愛心的人數正在大幅增加,與2015年相比,月捐捐贈金漲了2倍。人們越來越愛為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信賴的機構持續固定捐款。把握這一趨勢,捐款動員的成本是否能夠降低?
去年六一期間,支付寶和今日頭條上,捐款和公益資訊關注度均出現小高峰。項目籌款是否應該搭乘“社會熱點”的快車?
2016年,人們在今日頭條上關注最多的社會問題是環保,而支付寶愛心捐贈“熱榜”上,排名前十的項目里只有一個環保項目。與此同時,那個在支付寶里“種樹”,倡導人們節能減排的“螞蟻森林”,用戶數已經達到了6000萬人,有72萬棵梭梭樹在沙漠里種成。所以,你的環保項目設計,切中要害了么?
數據是活的,能反映很多被暫時忽略的問題。
螞蟻金服企業社會責任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互聯網平臺的數據多做展示用,我們可以看到一年甚至一段時間內,中國人獻愛心的情況,國人最關注公益資訊。但這些數據其實是大計算的產物,計算的是人們公益行為的偏好和改變,甚至中國公益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所以,這些數據,或許能為公益機構提供項目設計和籌款策略上的指南。“這正是我們聯合今日頭條和清華大學共同發布和解讀這份網絡公益數據的初衷。”
在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韓亦順看來,大數據和大計算除了提供“客戶畫像”和“管理建議”外,還能幫助公益行業重塑信任感。“依托互聯網優勢的,一定程度上的公益數據開放,有助于形成公益領域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