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典籍中,“慈”是“愛”的意思,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成為一項惠民事業,2016年慈善法的誕生使這項事業更加規范,也釋放出了一股巨大的“人人向善”的洪荒之力。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崛起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門檻,一些攜帶“善的DNA”的平臺逐漸被大眾了解和認可,通過互聯網公益濟貧救難成為一種新的風尚。
個人救助是互聯網時代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的“公益新形式”,因其高效、便捷、門檻低、傳播迅速等特征,成為促進全民公益事業發展的突出力量。
據悉,2015年,輕松籌平臺上發起了2.3萬多例醫療個人求助項目,籌款總額超過1.8億元,其后更是經歷了高速增長,到了2016年,個人救助板塊共幫助13.8萬個家庭度過難關,比上一年項目量增長了500%。
2016年9月,慈善法正式施行,同時,民政部公布了首批13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輕松籌入選。此次意味著輕松籌可以合法承接慈善組織發布的募捐信息。在其后半年間,輕松籌積極擔負起自身職責,聯動醫院、公益組織展開扶貧救難工作。
目前,輕松籌已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江蘇省兒童少年福利基金會、北京京華公益事業基金會等11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簽訂合作協議。2016年9月份至今,各基金會在輕松籌平臺上線76個項目,總計募捐金額404萬元,累計捐贈達23萬人次。
為了更好的落實公益扶貧工作,輕松籌還與醫院、公益組織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去年6月,輕松籌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三甲醫院啟動“輕愛行動”,同時上線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輕松籌微基金頁面,打造有溫度的人道救助服務體系;今年3月,又與湖南湘雅醫學院、中國華僑公益聯合開展萌芽計劃之2017“醫百工程”愛心行動-助力貧困家庭慢性病患兒健康成長醫療救助項目等。
除了通過社會公益救助來濟貧救難,幫助大眾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輕松籌更關注如何從根本上為他們賦能,幫助他們增加收入穩步致富。通過“互聯網+公益+農業”三者的有效結合,輕松籌開拓“嘗鮮預售”業務,為精準扶貧注入活力,讓互聯網公益成為國家扶貧政策的有效落點。
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目前農民在銷售農產品時途徑單一,他們作為生產者所獲的的回報與消費者所支付的數額存在很大的差距。依托移動互聯網發展起來的輕松籌致力于發展農村電商,以扶貧建設為主,授農民以“漁”,新農人們正在通過網絡改變自身產品的銷售模式和收入狀況。秦嶺地區滯銷的獼猴桃在輕松籌上的眾籌金額超過100萬元;扶貧日,輕松籌為多個貧困縣售賣農產品,其中蒙頂山獼猴桃一晚賣出12萬元;幫助貧困孤兒眾籌解決滯銷石榴,3小時賣出41萬元。
精準扶貧、防止返貧是一項持之以恒的事業,需要構建長效機制。為此,輕松籌在全國范圍內打造明星項目,2016年11月,與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落實少數民族地區扶持政策。截至去年底,輕松籌與全國42個貧困縣進行了深度合作,共發起8300多個眾籌項目。未來,輕松籌還將打造“新農人計劃”,持續響應國家雙創、產業扶貧政策,強化幫扶村縣貧困戶、創業者,開展同更多市縣的合作。
辛勤耕耘換來的是認可與鼓勵,輕松籌陸續收獲騰訊合作伙伴大會“騰飛獎”、公益時報“2016年度中國公益企業”、騰訊星APP之夜2016年度“十大新銳APP”、2017胡潤中國最具社會責任新金融企業、中國SOS兒童村協會“優秀互聯網公益平臺”、中華兒慈會“童在藍天下”戰略合作伙伴獎等殊榮。
慈善法頒布一年多以來,公眾對公益慈善的關注不斷升溫,互聯網公益平臺的發展空前降低了參與公益的門檻,各相關企業也紛紛借助自身優勢,積極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