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這能放松肌肉,緩解肌張力過高。”南通大學志愿者王嘯給一位老奶奶進行按摩。老奶奶已中風4年,長年偏癱。一直悉心照顧她的老伴在一旁看著,臉上滿是笑意。
今年暑假,作為南通大學醫學院“愛立方”志愿者服務團隊成員,他們來到南通朝暉小苑中的老人家里,進行每周一次的醫療服務。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
據了解,“愛立方”志愿服務團成立于去年3月。創立至今,服務團隊已在6個社區開展過義診活動百余次,健康知識講座10多場,上門針對弱勢群體精準醫療結對幫扶30多次。
上學期間,他們按空課時間組隊,每周5天定期走進社區開展義診活動,為社區居民測量血壓血糖。每次義診,他們都會留下詳細的義診記錄,以便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除此之外,他們還不斷增加服務內容,開展社區健康知識講座、急救教學課堂等,為特殊人群進行康復護理。
志愿者們還關注盲人、中風偏癱患者、孤寡老人等,每周上門提供義診。今年4月起,服務團確立了8戶固定幫扶對象,志愿者每周固定時間上門義診,根據專業特色提出康復護理方面的小建議,從心理和身體雙方面幫助他們。
“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產生的PM2.5含量低,油相對比較干凈。”“油溫為150攝氏度時,產生的PM2.5濃度最小”……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實踐分隊走進廚房,針對“不同烹飪方式對廚房來源PM2.5濃度的影響”進行了106次實驗,最后得出“炒菜時加入液體調料會使室內PM2.5的數值上升”這個結論。
該調研團指導教師趙新元認為,日常烹飪產生的PM2.5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不容忽視。暑假里,他們帶著實驗數據與結論,在社區開展宣講。
作為團中央志工部主辦、20家醫科大學發起的中國青年志愿者健康中國志愿服務總隊南通大學直屬隊,南通大學的志愿服務團圍繞民眾所關注的、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開展服務。除此之外,還有公共衛生學院的團隊利用暑假,對南通4所自來水廠水樣采集,并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進行飲水安全宣講。
南通大學團委書記朱城說,今后,南通大學“健康中國”服務團會主要向精準扶貧方向發展,爭取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相結合,與西部進行對接,開展健康幫扶,讓志愿精神走向全國。